现代化转型进入关键阶段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向现代化转型进入关键阶段,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重点要聚焦以下环节。
一是深刻把握和践行大食物观。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随着生活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发生显着变化,单一的饮食结构成为过去,食物来源更为多样和丰富。这要求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实现肉类、果蔬、乳制品、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满足人民的营养和健康需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不是对耕地草原森林海洋等自然资源的无节制开发,是在生态文明建设框架下的资源高效利用,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践行大食物观,需不断完善以农村土地制度为核心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和机制,并采用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和加工技术,实现物质需求和自然资源的平衡。
二是加速重塑城乡关系。受传统工业化影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没有完全破除,制约了经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城乡收入差距是最直接的表现,虽然城乡收入比呈现缩小趋势,2022年城镇与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为2.45∶1,但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绝对值仍达到29150元。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城市繁华和农村繁荣不能分割,乡村振兴战略从本质上看,就是从战略高度理顺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要彻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意味着改变资源从农业、农村向城市以及工业的单向流动格局,实现城乡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的双向流动。未来要以县域发展为中心,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一方面要在县域范围内实现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和基本公共服务提标扩面,提升乡村价值;另一方面要优化县域空间和产业规划布局,加速要素双向流动,实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以城镇辐射带动农业农村走向繁荣。
三是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经济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核心任务之一。当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已形成多种发展形式,经营活动包括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源使用权入股、承担财政投入的乡村建设项目等。各地还在进行由强村公司整合多村资源的探索,鼓励抱团发展。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深入,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活动延伸到规模经营和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总体而言,目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已展现出强大活力,对农村经济发展、产业兴旺、农户增收方面的作用越发明显。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需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作用。集体经济作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农村经营体制统分结合的优势,要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统”的功能,为共同富裕夯实基础。
2023年增长态势不变
结合2011年至2021年各产业就业人口、社会固定资本投资、农民工就业等情况,根据我国135个部门投入产出结构建立预测模型。考虑到国内国际发展态势,用模型设定不同的模拟方案对报告结果进行简单平均,预测2023年农业农村发展趋势如下。
经济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农业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73个百分点。预测结果显示,农业增加值持续增长,预计2023年农业增加值增速为9.8%,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农业增加值占比有所提高,达到8%左右,比2022年农业增加值占比略高;以主要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产业(谷物磨制品、饲料加工品、植物油加工品、糖料及糖制品、肉类加工品、水产品加工品、蔬菜水果加工品、乳制品、茶叶)增加值将继续增长,增速为2.0%,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7%。预计2023年农产品贸易额达到3874.5亿美元,同比增长15.9%,其中农产品出口额为1100亿美元,同比增长11.9%;农产品进口额为2774.5亿美元;农产品贸易逆差为1674.5美元,同比增长21.5%;食用油籽、食用植物油和畜产品进口额占国内农产品进口额的比重将超过60%,预计水产品进口比重将进一步增加。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预计2023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将超过4.1万元,同比增长11.2%,其中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为5.31万元、2.24万元,同比增长7.7%、11.3%。2023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将保持增长态势,预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67万元,同比增长8.8%;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平均消费支出分别为3.3万元和1.72万元,同比增长8.6%和3.4%;从居民消费支出的类别来看,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和医疗保健支出同比增长速度均超过15%。
综上,我国农业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不变。
多措并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需以愚公移山的志气、滴水穿石的毅力,坚定不移保障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坚定推进农田建设和种业振兴,保障粮食安全。保障粮食安全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必要条件,要继续深入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保证高标准农田建设数量的同时,进一步推进高标准农田的改造提升。更新改造农田基础设施,探索高标准农田管护模式,防止地力下降,保证“粮田”为“良田”。加强耕地质量监测与调查,推广保护性耕作,推进耕地休养生息,着力提升耕地质量。推进种业振兴一方面要持续进行种质资源的精准识别与保护,完善重要种子产品资源库;另一方面要继续聚焦良种繁育,有效保障良种供应,全面提升良种化水平。在技术创新上,要着力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力争在前沿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加大对原始育种创新成果的保护,推动我国由种业大国向种业强国转变。
继续优化贸易结构,保障农产品供给。完善农产品贸易战略布局,拓宽贸易渠道,发挥区域市场的重要作用。深化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及“一带一路”倡议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经贸关系,打造包括仓储和物流运输环节的贸易全链条,不断拓展农产品贸易空间。在进口方面,要拓宽进口渠道,推动农产品进口市场多元化,以分散风险,避免供应链断裂,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在出口方面,要培育农产品国际竞争优势,提升农产品贸易条件。通过推动生产规模化、标准化,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供公共服务支持企业打造农产品品牌并进行国际营销,以质量为基础,以品牌为引领,推动优势农产品出口,不断开拓国际市场,拓展增值空间,增强我国农业在全球竞争中的市场影响力。
立足农业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实践证明,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够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和规范作业促进先进农业绿色技术的使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需切实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效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更好发挥农业社会化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一要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服务水平,通过加大农业投入科技含量、提升农民专业素养以及建设农业基础服务站点等方式为农业提供更加先进和多元化的服务模式。二要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质量,增强农户参与社会化服务的积极性,使广大农户既能参与农业生产过程又能保证农业生产效率。三要持续加强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投入,农业社会化服务旨在为广大农民在生产过程中提供高效的服务。为保证农业社会化服务质量,应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撑,确保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康发展。
加大数字乡村建设投入,完善商品服务网络体系。数字乡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因此,一要加大数字乡村建设投入力度,提升乡村信息基础设施。保障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需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信息基础设施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迫切需要补齐乡村信息基础设施短板,建立和完善乡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加快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同时,加强农民互联网能力教育培训,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和土地流转等活动的线上交易,拓展数字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应用场景。二要构建高效的现代商品服务网络体系。搭建农村物流信息平台,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核心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促进供应链全流程体系信息化、可视化,降低配送损耗及成本,降低流通环节产生的交易成本,避免要素配置和产品流通的效率损失。
促进非农就业和返乡创业,保障收入持续稳步增长。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条件。一方面,应继续稳步推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加大对农民特别是脱贫农户的技能培训力度,强化就业指导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另一方面,应创造条件促进返乡创业,扭转城乡之间要素单向流动的格局。目前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超过1000万人。通过吸引创业人才、强化创业服务、建设创业园区,以及土地、税收优惠支持等手段,促进返乡创业。除保证经营净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的增长,还要促进农村居民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的增长。需提升农村居民财产净收入水平,落实农业农村各项补贴政策,保障收入持续稳步增长。
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目标,需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一是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营制度,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并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把强化集体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实现农民集体成员权利同激活资源要素统一起来,搞好农村集体资源资产的权利分置和权能完善,让广大农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二是提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能力,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加大财政支持,多部门联手对农村集体经济活动实施税收优惠。一方面,切实减免农村集体资产转移和变更时涉及的增值税和所得税,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过程中的税费,并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担的公益性、福利性开支和社会保障支出实施税收抵扣政策,保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轻装上阵。另一方面,加大创新金融支持政策,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金融通能力。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