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由于经济形势改变以及人们生态保护意识的加强,木头失去了往日风光。“很多林场的工人去外面打工,我家房子卖500块钱都没人要。”樊兆义的邻居高秀丽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场景,高秀丽的爱人也从林业工人转行干起了汽车维修。
为谋求转型,2000年樊兆义和邻居们搞起了旅游,开起了民宿。由于山高林密,风速小,温度湿度适宜,双峰林场的雪黏度大,降雪随物具形,千姿百态。中国有雪的地方很多,但双峰林场的雪与众不同,于是后来人们更记得这里的另外一个名字:雪乡。
靠着别致的雪景,樊兆义发现,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到他的家乡游玩。“第二年民宿就见了收入。”樊兆义投入的一万多元没有打水漂,同批开民宿的十几户人家,起到了示范效应。
随着雪乡的名气越来越大,游客也越来越多,更多人开起了民宿,规模也逐年扩大。“一开始是翻建自己家的老房子,就三个房间,一个厨房。”指着身后的走廊,樊兆义说前几年投入了400多万,现在民宿有30个房间。
如今,从林场退休的樊兆义,冬天是民宿老板,夏天则和家人去外地旅游,上山砍木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自停伐后,森工林区的林场职工面临转岗,很多人琢磨着新出路,依托产业增收,也成为许多林业局公司的惠民生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