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大自然就是开展研究的大舞台”
http://www.CRNTT.com   2023-02-17 08:43:13


 
  刻苦学习,从一名初中代课教师成长为地质科研工作者

  来到实验室,穿上白大褂,胡瑞忠小心翼翼地将矿石样品放入精密仪器中。很快,电脑屏幕上显示出不同形状的曲线和图像,他一边紧盯曲线和图像的变化,一边耐心地讲解着其中的规律。学生们认真听讲,笔记本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知识点……

  这样的教学场景放在40多年前,胡瑞忠想都不敢想。“那会儿我还是一名代课老师,教初中数学,上大学对我来说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1977年恢复高考,为这位19岁的农村青年打开了改变命运的大门。

  经过两个月的紧张复习,胡瑞忠顺利考入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胡瑞忠格外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把满腔热情投入学习中。通过不懈努力,他在成都地质学院从本科生一路读到博士生,在地质学家金景福等老师的指导下,一步步走进梦想中的学术殿堂。“老师们的高尚品行、丰富学识,深深地影响了我。”胡瑞忠说。

  当年跟着导师进矿山实习的情景,胡瑞忠仍历历在目。由于交通不便,胡瑞忠要先坐两天火车再转汽车,前后颠簸三四天,才能到达位于广东韶关的矿山。到了以后,导师带着大家实地观察、讲解原理、实践操作,一起对矿床成矿理论、成矿规律等进行研究,一待就是几十天。“正是老一辈科学家的教导带动,激发了我投身地质事业的热情。”胡瑞忠说。

  瞄准前沿,探究陆内成矿规律并拓展找矿应用体系

  博士毕业后,胡瑞忠留校任教。一年后,他赴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一次,胡瑞忠在报纸上瞭解到,虽然我国很多矿产资源十分紧缺,但找矿潜力仍很大,“关键是缺少找矿技术!”这篇文章深深触动了胡瑞忠,此后,他主动承担矿产资源相关研究项目,瞄准学科前沿,全力开展矿床成矿模式和成因分类研究,并创造性地提出“地幔排气铀成矿模式”和以矿化剂为主线的分类方案。这一理论成果,对相关矿产勘查有着重要意义。

  随着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发表,胡瑞忠开始在学术界崭露头角,收到了很多单位的邀请。“我看中的是研究环境,而不是生活条件。大自然就是开展研究的大舞台,与矿山离得越近,越能做出有价值的科研成果。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的研究平台就很好,是从事成矿规律和找矿预测研究的好地方。”1991年,博士后出站的胡瑞忠,放弃了去沿海城市发展的机会,选择留在贵州工作。

  胡瑞忠立足西南,面向全国,以铁、铜、金、锑、铅、锌、钨、锡和分散元素等重要矿种为研究对象,对大规模成矿作用与大型矿集区预测、大面积低温成矿作用等前沿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从1999年开始,胡瑞忠带领团队围绕探究华南陆块陆内成矿作用研发了一系列新技术新方法。

  “除了野外考察,大多数工作都是在实验室完成的。”为了尽快攻克科研难题,胡瑞忠几乎每天都在实验室度过,不是做数据分析研究,就是开展基于计算和实验的模拟研究,几乎每天都是办公室、实验室和家“三点一线”。

  “以往的成矿理论主要注重板块边缘,其实大陆板块内部也能成矿,但大陆板块内部的矿是如何形成的,这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胡瑞忠发现,大陆板块内部极具成矿潜力。通过10多年艰辛探索,他的团队终于揭开了华南陆块3个成矿系统的成矿年代格架及其与主要地质事件的关系和成矿过程,并建立了以“多块体作用驱动、陆壳供给矿源、高低温矿并重、成矿面状展布”为重点的大陆板块内部成矿新理论。胡瑞忠领衔的“华南陆块中生代陆内成矿作用”成果,拓展了矿床学的理论和找矿应用体系,获得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这些成果既是站在前辈们肩膀上取得的,也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我所做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胡瑞忠谦虚地说。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