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带动起来的绣娘比较多,白天忙完公司的事,晚上就挨家挨户到她们家里,年老的、年轻的,坐在一起聊到很晚,把各种各样的苗绣拿来对比,有时候大家还就刺绣技艺来上一番热烈的讨论。”石丽平说。除了同绣娘交流切磋技艺外,她还以此为契机,深入苗乡群众瞭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的挑战。
在苗乡松桃的很多村庄,绝大多数妇女都是心灵手巧的绣娘,她们从小耳濡目染,日久天长便熟练掌握指尖上的绣花功夫。石丽平让留守妇女加工苗绣半成品,搜集起来再进行深加工,苗族服装、香包、挂件、被套、装饰品……一件件精美的苗绣产品便展现在消费者面前。
“希望你们年轻一点的多创新,结合多元化的时尚元素设计更多赶得上潮流的产品,这样才能俘获更多年轻消费群体的心。”在28岁绣娘石维仙家中,石丽平一番话语重心长。
通过石丽平的培养,石维仙在众多绣娘中显示出高水平的苗绣技艺。现在,她不用背井离乡,在家做计件,每个月收入大约4000元,并且还能照顾家庭,抽时间还能种庄稼,在家不闲、收入不愁、地也不荒。像石维仙这样的绣娘,石丽平带动了大约4000人。
一开年,来自北京、上海、新疆等地的订单接连不断。在松桃、铜仁、贵阳等地的精深加工坊,从事深加工的工人们忙得热火朝天,一批一批的服装、挂件、香包等苗绣产品正在紧锣密鼓赶制。这些苗绣产品,如今已经卖到韩国、日本、沙特阿拉伯、马来西亚等近70个国家,每年有70%的订单来自海外。
在履职的5年里,石丽平还一直为苗乡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奔走,提出了健全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服务体系、助力中小微企业纾困减负、加大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支持力度等建议。“当选人大代表后,通过多次到易地扶贫搬迁点与绣娘切磋技艺,我发现还有不少男劳力、包括年轻的懂苗绣的妇女选择外出务工,这就说明搬迁群众就业服务体系还需要完善,所以提出通过创造更多岗位助推搬迁群众就业的建议,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石丽平说。
“希望尽自己的一己之力,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她说。在石丽平的一本记录本里,大概记录了这样一个培养计划: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让年轻人参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让他们热爱苗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同时探索“苗绣+”发展模式,让苗绣生发更多可能,惠及更多群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