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驶入快车道
http://www.CRNTT.com   2023-02-27 09:14:17


 
  融合基础设施建设赋能千行百业

  主持人:我国融合基础设施发展现状如何,未来加速升级从何处发力?

  陶元(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政策研究所副所长):融合基础设施是充分利用数据要素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基础设施水平,推动各领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活跃,赋能千行百业效果显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注入了强大动能。

  一是融合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构建。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各领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了整个基础设施体系的高质量发展。全国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等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网络设施初步建成,以国家顶级节点为中心的标识解析体系规模化发展,国家、省、企业三级协同联动的技术监测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具有一定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240个,重点平台连接工业设备超过8000万台(套),服务工业企业超过160万家。智慧能源建设持续深入,截至2022年11月,全国最大的新能源集控中心累计接入光伏场站86座,接入容量近11GW,汇集接入2000多万数据测点。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和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全国国土空间规划数字化监管平台基本建成,数字孪生流域、水网、水利工程加快建设。

  二是融合基础设施支撑产业转型向纵深拓展。融合基础设施范围广阔,正融入千行百业,催生出更多业态和模式,加快行业发展进程。工业互联网已经全面融入45个国民经济大类,飞机、船舶、汽车、采矿等一大批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开展“5G+工业互联网”创新实践,截至2022年11月,全国在建项目超过4000个。截至2022年6月,我国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55.7%、75.1%,比2012年分别提升31.1个和26.3个百分点。立体智能交通体系加速构建,主要车企已实现L2级(组合辅助驾驶)智能网联汽车规模量产,无人码头、自动驾驶等交通运输新形态不断涌现。智慧农业得到广泛推广,截至2021年底,10万台(套)农机自动驾驶系统安装使用北斗系统,产品溯源、智能灌溉、智能温室、精准施肥等新模式大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三是融合基础设施的企业支撑能力持续提升。一方面,信息技术头部企业凭借雄厚的发展基础、深厚的技术积累以及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持续赋能智能制造、智慧能源、智能交通等应用场景,推动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各参与主体合作共赢,赋能成效显着。在工业领域,制造企业、工业软件服务商、工业设备提供商及信息通信企业多路径布局工业互联网平台市场,“综合型+特色型+专业型”平台体系初步构建。在交通领域,互联网企业、系统集成商、硬件厂商共同参与交通系统管理、车内交互等多个环节,在智能交通、自动驾驶、智能汽车等领域形成了一系列优秀解决方案。

  过去十年,我国在机场港口、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持续优化基础设施布局,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意义重大。下一步,为推动融合基础设施加速升级,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统筹共建,加大投入力度。政策支持方面,健全各部门协调机制,构建统一的智慧化基础设施,鼓励各个市场主体参与,提升软硬件基础设施水平;资金支持方面,发挥财政资金引领推动作用,引导金融机构为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提供融资支持。

  二是系统推进,加强技术攻关。制定重点产品与关键技术路线图,加强基础设施核心技术和应用技术协同攻关;发挥技术的聚变效应和辐射效应,推动5G、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关键技术协同发展;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企业创新联合体等新型创新载体,加大力度推进数字技术与行业领域融合应用。

  三是需求牵引,深化转型应用。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推进融合基础设施数字化与绿色化深度融合。一方面,鼓励用户积极参与,大力推动数字技术赋能高耗能领域绿色化转型,面向需求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融合基础设施的协同创新。另一方面,鼓励用户采纳融合基础设施提供的服务,在使用中不断促进迭代升级,打造绿色制造、可持续能源网络和低碳交通网络。

  四是开放共享,繁荣发展生态。提高不同系统或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强化计算、数据、支撑能力等集约共建和开放共享。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作用,有效推动需求对接和资源共享。推动行业企业、平台企业和集成服务企业跨界融合,大力推进数字技术与行业领域融合应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融合基础设施生态。

  创新基础设施助力关键突破

  主持人:我国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哪些进展,如何前瞻布局?

  武虹(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数据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创新基础设施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各省区市陆续推出了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政策,在科研、科教以及科创等领域开展前瞻性及系统性布局。创新基础设施已成为助力关键突破、促进成果转化、支撑科技创新的强劲动能。

  首先,科研领域重大基础设施持续布局。从硬件环境来看,77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已建成并开始运行的有34个,被称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支持物理、化学、材料等领域开展3000多项前沿研究的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以及填补国内脉冲中子源及应用领域空白的中国散裂中子源等基础平台,已迈入全球第一方阵。科研领域依托的软环境方面,截至2021年底,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有533个,已基本实现主要领域全覆盖。2016年至2019年颁发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家重点实验室参与完成的项目占一半以上,在科技创新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正在建设运行的国家实验室有9个,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已成为全球功能最全、规模最大的科考共享平台。此外,诸如载人空间站、大型电子对撞机、大型基因库等新型创新基础设施也在持续布局,成为推动我国基础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

  其次,科教领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科技部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科技馆和科学技术类博物馆1677个,比上年增加152个,展厅面积增长13.03%。流动科普设施开拓发展,科技馆体系服务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十三五”期间,流动科技馆配发339套,巡展3029站,服务公众9269万人次。数字科技馆资源量大幅提升,线上服务能力显着增强,中国数字科技馆网站资源总量达15.8TB,日均页面浏览量达363万。与此同时,科教活动日益丰富,2021年全国各类机构组织开展线上线下科普(技)讲座103.82万次,吸引33.80亿人次参加,同比增长108.24%。此外,科普大篷车补齐了乡镇农村科普基础设施和科普公共服务的短板,“十三五”期间共配发657辆,活动次数11.4万次,服务公众9610万人次。2012年至2021年末,全国29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了1112所农村中学科技馆,直接服务公众超过967万人次。

  再次,科创领域加快基地建设步伐。自2016年起,国务院先后分三批建设了212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据统计,前两批区域示范基地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1820亿元,高校、院所示范基地成果转化交易额约90亿元,高校、院所与企业合作数目年增长15.4%,企业与地方政府合作项目数量大幅增长69.4%,在不断的探索迭代中,逐渐形成了适合创新创业发展的模式和成熟经验。

  最后,技术开发设施体系不断完善。截至2022年9月,我国已在重点领域布局建设了200多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600多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一批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科技成果转化的链条、平台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截至2021年末,全国创业孵化机构数量达15253家,其中孵化器6227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287家;全国创业孵化机构总收入达801.76亿元,同比增长10.58%,孵化器在孵企业年总收入1.24万亿元,同比增长21.3%。从孵化器内走出了科大讯飞、亿华通等一批科技领军企业。
下一步,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应加强前瞻性布局、完善创新链条,聚焦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科技强国夯实基础。一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聚焦科技变革主方向,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进国家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战略科技力量集群化、协同联动发展,系统提升科研基础设施多元化建设、开放共享支撑能力。二是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对标中长期规划,强化科教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并整体谋划高端科技资源平台发展,构建特色鲜明、国际领先的科教基础平台体系。三是面向经济主战场,鼓励前沿科技企业参与创新基础设施建设,链接前沿研究和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完善科技孵化器等新型创新基础设施布局,建设一批新型共性技术平台和试验中台,优化高水平试验验证设施建设,支撑产业技术升级和企业创新发展。四是面向企业创新主体,在强化科技创新主体能力建设的同时,推动建设一批低成本、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服务设施,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便利条件。

  来源:经济日报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