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网评:中华文化“走出去”需更多“意公子”
http://www.CRNTT.com   2023-03-01 18:48:10


  中评社北京3月1日电/网评:中华文化“走出去”需更多“意公子”

  来源:东方网 作者:付彪

  “每临大事有静气”,这是“意公子”吴敏婕在最近一期视频中分享的清朝同治、光绪两代帝师翁同龢教导弟子的一句话,也是“意公子”新年给自己的座右铭。而这新的一年,“意公子”在艺术科普平台“意外艺术”创始人的身份之外,多了一个新身份——全国政协委员。2023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吴敏婕说,这次参加全国政协会议,将带去有关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相关提案。(2月28日中国新闻网)

  2013年,吴敏婕创办了大众艺术科普品牌“意外艺术”,个人IP为“意公子”。2014年,她率先尝试以短视频方式讲述文化故事,受到广泛好评。2019年起,她将重心放在梳理中华历史长河中那些值得人们铭记的有趣灵魂……网络上,她以一袭绿衣的“意公子”形象为网友所熟知;视频中,她或席地而坐或行走中国,用独特视角、真挚情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中华文化经典和历史知识娓娓道来,获得全网超过2800万粉丝的垂青。

  吸吮着中华五千年璀璨文明养分,中国传统文化从不缺少盎然生机。感受到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极大的热情,吴敏婕觉得,这是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中华文化是世界瞭解中国的一扇窗户,但在面向海外传播的过程中也存在“水土不服”的情况。如内容质量良莠不齐、传播渠道和手段单一等,导致许多海外受众对中华文化产生曲解或停留在早期刻板印象。吴敏婕希望自己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作出更大的贡献。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需深挖文化内涵。“意公子”常被问,拍一期视频要多久?光准备苏轼系列视频专题,她和她的团队就花了好几个月,将苏轼的族谱及涉及到的城市都“挖”一遍,至少看了有50本关于苏轼的书……让中华文化“走出去”,祗有深挖文化内核、寻求情感最大公约数,才能真正使作品触达人心,实现传播目标。如吴敏婕说,这是一件“慢活”,“慢”意味着要耐得住喧嚣和寂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埋头苦干。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需深化传播内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海外传播的重要任务。在吴敏婕看来,好的内容是“深入浅出”的,许多自媒体工作者擅于通过短视频等不同形式,通过接地气的表达完成“浅出”;而要想“深入”,则还需要更多专业学者或研究人员提供内容上的支持和帮助。实践表明,祗有丰富传播内容,才能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吸引力,培养人们的认同感、信任感。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需创新表达方式。“意公子”不仅在网络、短视频上讲述中华文化,还根据讲述内容整理出版了《大话西方艺术史》《大话中国艺术史》,两书都极为畅销。《大话西方艺术史》称为“一口气刷完3万年艺术史,句句有梗”。这启示我们,传播中华文化不止于传统意义的“讲”,还能以“有梗”的书籍,超越文字、语言障碍的情景剧等创新模式,让海内外受众对中华文化有更深入、更全面、更立体的瞭解和认知。

  “中华文化是一座挖不完的宝藏。”随着文化产业政策和对外传播机制的完善,期待更多“意公子”走到“台前”,推动中华文化与时代对接、与人民对接、与世界对接。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