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拓电商 实现高速增长
国货品牌商对市场反应灵敏,采用网红和直播带货、社交媒体等新型行销模式,利用线上管道的红利实现高速发展。与此模式对应的是通常高达40%以上的销售费用率。
例如,珀莱雅自2018年以来加快管道线上化转型,自2020年起发力抖音直播管道。2017年至2021年,珀莱雅的营收从17.8亿元增长至46.3亿元,同期销售费用由6.4亿元增至19.9亿元,2022年首三季度线上营收占比已达88.2%,销售费用率为42.9%。
相比起来,国际化妆品巨头的销售费用率要低不少。2021年和2022年欧莱雅的广告和促销费用率分别为32.8%和31.5%。
研发是化妆品企业建立品牌力、持续迭代产品的重要基础。化妆品企业不仅要对各类原料和成分进行配方研究,还要针对原料和成分作用进行基础研究;而基础研究的难度和投入要远高于配方研究。
国际大牌化妆品企业具有丰厚的研发积累和先发优势,品牌力本身就较强;尽管其研发费用率在2%至3%,与大多数国货品牌商相当,但由于其庞大的营收规模,研发的投入规模远超出国货品牌商。例如,2022年欧莱雅的研发费用率为3%,对应的是11.4亿欧元的研发投入,甚至高于大多数国货品牌商的年销售额。
对比起来,国货品牌商对行销环节的重视远超基础研发,对行销投入和研发投入的比重通常在15至20倍之间,远高于国际大牌6至8倍的区间。
2021年,华熙生物、贝泰妮和珀莱雅的研发费用分别为2.8亿元、1.1亿元和7658万元。即使是华熙生物2021年的研发费用率已达到5.7%,处于国货品牌中最高水平,但由于营收体量的不足,其研发费用仅约为欧莱雅的三十分之一。
自2021年以来,国家针对化妆品行业出台了多项关键监管法规,2022年国家药监局共计完成42款新原料的备案,速度远超此前。
监管转变 激化创新需求
监管环境的变化提升了行业对创新功效成分的需求,促使国货品牌商加大对研发的重视。但不可忽视的是,在科研水平、原料/配方研制和高端人才储备上,国货品牌企业与国际巨头仍存在较大差距。
国际化妆品巨头面临组织结构较复杂、决策流程较长、管理成本较高的问题,而且跨国分支间存在文化差异、语言等障碍,对市场需求的回馈较慢,推出新产品的周期较长,效率不高。尽管如此,国际化妆品巨头的盈利能力不弱,仍能实现持续增长。
以欧莱雅为例,即使在中国市场表现不佳,其海外的表现依然出色。欧莱雅每年销售产品逾70亿件,占全球美容市场约14%。2021至2022年,欧莱雅在毛利率从73.9%下降至72.4%的情况下,净利率却由14%升为14.9%。这说明产品集团化、市场跨地区的“多极模式”对于化妆品企业极为重要,可以避免市场需求的快速转换导致单品牌业绩大幅波动,维持公司整体市场份额稳步提升。
此外,规模增长、多元化加大的一个显着益处是企业风险的下降和盈利波动趋缓。大型企业可以采用更高财务杠杆,在销售净利率稳定的情况下放大给股东的回报。
在这个维度,国货品牌商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开始通过内部孵化或收购的方式,向多品牌和跨品类产品发力。例如,珀莱雅于2019年收购彩妆品牌彩棠,开始持续布局彩妆品类,此后又进军洗护品类。
但是,当前国货品牌商严重依赖互联网行销驱动下的增长模式,在高昂的行销费用之下,企业的净利率难以得到实质性改善。2022年首三季度,华熙生物、贝泰妮和珀莱雅的销售净利率分别为15.4%、17.8%和12.7%。尽管处于快速增长中,华熙生物、贝泰妮和珀莱雅在2021年的营收规模尚不足50亿元,要超过百亿元还尚有时日。
尽管进步显着,国货品牌想要对标欧美为主的国际化妆品巨头,仍有较长的路要走。国货品牌企业纷纷扩张品牌和品类,将面临较为同质化的激烈角逐。若未来线上流量红利衰竭,国货品牌能否做好准备与海外一线品牌同台竞争?
来源:大公报 作者:陈 欣(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