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科学认识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辩证关系
http://www.CRNTT.com   2023-03-12 08:27:40


 
  另一方面,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也要更好推进高水平国际循环,向国外市场提供高性价比产品服务,同时充分利用国外的生产要素,努力实现内循环为主、外循环赋能、双循环畅通高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目前中国总人口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8%,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比重为18%左右,但石油储量、天然气储量、耕地面积占全球比重分别仅有1.5%、4.47%和8.7%,要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需要进口必要的资源和初级产品,提升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循环能力。吸引集聚全球优质资本、技术、人才等资源,有利于改善国内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增强出口商品和服务竞争力,有利于推动国内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步伐。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国内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特别是2018年以来,面对外部打压遏制升级、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等多重冲击,面对日益复杂动荡的国际局势,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巩固了全球第一贸易大国地位,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稳居世界前列,为国内循环畅通提供了重要助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

  着力提升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循环相互促进水平

  文章指出,新征程上,中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着力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一是要推动国内国际生产的联动循环。受新冠疫情、乌克兰危机等影响,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加速演变,呈现收缩化、本土化、区域化等趋势。对此,要围绕重点产业链,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要推动重点产业在国内外有序转移,支持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促进内外产业深度融合。

  二是要推动国内国际科技创新的联动循环。要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设计,实现有效贯通。一方面,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另一方面,要发挥中国科技人才规模庞大、丰富应用场景、市场需求大等优势,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要加强人才国际交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

  三是要推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联动循环。关键是要加快建设强大国内市场,进一步增强对国际资源要素的吸引力。要落实好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着力扩大有效投资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同时要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促进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优化国内国际市场布局、商品结构、贸易方式,提升出口质量,增加优质产品进口,实施贸易投资融合工程,构建现代物流体系。

  四是要推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的联动循环。人才、资金、技术、初级产品等生产要素是经济供给系统最基本的微观构成,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必须加强重要资源的联动循环,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要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积极扩大先进技术、重要设备、能源资源等产品进口。要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为外商来华从事贸易投资洽谈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保障外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标准制定,加大知识产权和外商投资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推动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要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高标准经贸协议,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要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多元拓展油气、粮食等重要初级产品进口来源,有效利用国际资源。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