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深化认识、突出重点
文章指出,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总结经验、深化认识是接续奋斗的重要法宝。在实践中,我们更加深切感受到构建新发展格局对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意义,更加深刻领会到构建新发展格局对于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现实意义。
第一,必须紧紧抓住畅通循环这个关键。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畅通无阻。如果经济循环过程中出现堵点、断点,循环就会受阻,在宏观上就会表现为增长速度下降、失业增加、风险积累、国际收支失衡等情况,在微观上就会表现为产能过剩、企业效益下降、居民收入下降等问题。必须破解国内大循环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环节的堵点问题,着力打破地方小循环、畅通国内大循环,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和需求的适配性,切实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稳定性。同时,根据比较优势变化,动态调整中国参与国际循环的重点领域和方式方法,着力提升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形成供给和需求相互匹配、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不断促进周而复始、螺旋上升的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第二,必须正确把握内外循环的辩证关系。要认识到,无论是统筹发展和安全,还是参与国际竞争合作,内外循环都是相互促进、不可偏废的。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必须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断强化国内大循环的主导作用,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以稳固的国内基本盘增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和底气。与此同时,还要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打造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既要综合发挥好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和产业体系完备的供给优势,吸引汇聚全球高端要素资源,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也要稳步走出去,加强境外投资服务、监管和风险防控。
第三,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方法论。坚持问题导向构建新发展格局,要重点着眼于重大风险挑战,找准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从畅通堵点、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方面下功夫,着力化危为机,创造条件提升经济循环的质量和水平。坚持系统观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认识到,经济体系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一个完整、连续的整体,是一个相互联系、运动不息的复杂系统,要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加强政策协调配合,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以整体推进实现重点突破,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渐进和突破相结合。
第四,必须防范认识误区与行动偏差。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和行动偏差,必须及时给予纠正。认识上,既要避免只强调内循环或外循环的片面理解,也要避免把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长期任务当作短期应急措施的错误认知,还要避免把科技自立自强理解为关起门来搞小而全的重复建设。行动上,要防止各自为战,只考虑本地区本区域小市场、搞自己的小循环,也要防止本位主义,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同自己部门关系不大,只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无法形成工作合力。
坚决把认识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文章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到2035年要形成新发展格局。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以更加坚定的思想自觉、真抓实干的工作劲头、精准务实的政策举措,切实把本地区本部门本领域工作纳入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谋划推动,着力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切实增强发展的安全性、主动权。
一是加快形成完整内需体系,形成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按照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投资再生产的全链条拓展内需体系,打通有效供给能力不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流通体系现代化程度不高、消费体制机制不健全、投资结构仍需优化等制约经济循环的堵点难点,着力扩大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有合理回报的投资需求、有本金和债务约束的金融需求。着力挖掘内需潜力,促进消费升级,拓展投资空间。着力优化市场结构、健全市场机制、激发市场活力、提升市场韧性,进一步做大做强国内市场,持续提高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吸引力和配置能力。
二是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塑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新优势。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形成支持创新的基础制度,优化配置国内外创新资源,加强基础研究,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脑科学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前瞻性、战略性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联动,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牵引,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三是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全球制造中心地位。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积极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加快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促进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强化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
四是扎实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拓展广阔纵深循环空间。扎实推动城乡区域重大战略部署落地,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多梯度增长、多样化发展、强劲韧性的城乡区域动力支撑。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建立健全跨区域联动发展机制,完善区域合作和利益调节机制,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着力提升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功能,强化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能源资源富集地区和边境地区等的保障能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等深度融合发展,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五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内外循环的动力活力。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强营商环境建设,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拓展健康、绿色、数字、创新等领域合作新空间。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加大对重点国别和制造业等引资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