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吉林西部:盐碱地上备耕忙
http://www.CRNTT.com   2023-03-19 12:11:41


  中评社北京3月19日电/据新华网报导,记者近日在吉林省西部的白城市采访时看到,改良土壤、生产肥料、准备育秧……人们在“与气温赛跑”,赶在水稻播种前改造盐碱地,力争再开更多良田,打出更多粮食。

  白城市下辖大安市龙沼镇的土地上泛着白色的碱花,几十辆工程车在紧张作业,平整土地。再过两个月,这里将是一片绿油油的稻田。

  这是吉林西部的一处盐碱地改良现场,负责改造项目的中科佰澳格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孟宪东说:“经过改造,今年这里将再添2000公顷高标准农田。”

  盐碱地实现“当年改良、当年产粮”已经不是奇迹。近年来,大安市引进十多家盐碱地治理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盐碱地改造的“科技打擂”。通过“良田、良种、良机、良法”的改造,每公顷水田水稻产量可达5000公斤以上。

  东北地区盐碱地改造的施工期短,从土地解冻到开始播种,只有不到三个月时间,这期间要调配土方、平整土地、挖掘沟渠、改良土壤、施用肥料等,每项工作环环相扣,一步都不能耽搁。“我们是在与气温赛跑,6月前,就将开始种植。”孟宪东说。

  大规模的盐碱地改造吸引了农资企业投产。在大安市一家有机硅功能肥企业,记者看到,一袋袋有机硅功能肥从流水线上封装产出,被机器臂码好装车。为了抢抓春耕期间的用肥市场,工人们昼夜倒班,人休机器不休。

  今年,该公司在大安市改造盐碱地2400公顷。2022年11月,公司投资建设了有机硅功能肥厂,今年计划生产3万吨有机肥。“我们不仅每吨降低了400多元成本,还开拓市场满足更多盐碱地改造需要。”吉林硅谷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要东说。

  坚持绿色种植是吉林西部很多种粮大户的原则。“我们不用土壤改良剂,坚持用江水洗碱。虽然粮食亩产不高,但是绿色食品更受市场欢迎。”大安市四棵树乡事必特家庭农场负责人刘旺成说。8年来,刘旺成改造了100多公顷盐碱地,去年收入在70多万元。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