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焕活力 琐事更需“绣花心”
无论是在寸土寸金的商业街区为小本经营者寻觅空间,还是为家门口的“一老一小”提供养老托育等专业服务,都必须有各级各部门穿针引线、针针到位的“绣花心”才行。
48岁的裁缝石晓春原本在安徽省合肥市曙光南路摆摊,可随着街区整体改造,曙光南路变成了“餐饮一条街”,和他一起的手工匠人一度遇到去留难题。
“后来街道社区帮助协调,新摊点靠近菜市场和超市,人流量更大,还免去了租金。”石晓春说,包括他在内的老裁缝、修鞋匠等小微商户入驻了一处多功能营业空间。
“买菜叠加修补,方便居民的同时,也让微利行业在城市里有了落脚点。”合肥市东陈岗社区党委副书记胡芳瑞说。
打开手机小程序“合肥家服”,点击便民导航,可以很快显示周边便利店、菜市场、生鲜超市、维修店的位置。
“我们还鼓励小店入驻智慧化平台,通过线上接单与周边居民对接服务,扩大经营空间。”合肥市商务局商贸处副处长朱俐说。
为了保障服务质量,不少地方选择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整合多方资源。
在上海市长宁区新华路街道,坐落于居民楼里的恬馨为老服务站,配备着助浴室、理疗室与活动空间,墙上的“活动排片表”展示着助餐、健康监测、康复理疗、合唱班等一系列服务与活动安排。
运营这家服务站的新长宁慧生活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国有企业,服务300多个小区,其中老年人口比例接近40%。
“为老服务专业性强,对工作人员技能要求高,服务涉及面广,不是一家企业就能做成的事。”公司运营部经理任艶说,在政府支持下公司开展专业培训,引入多方资源,才能搭建起如今这样一个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平台。
“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因城施策、有的可能还要因圈施策,体现个性化、多元化和特色化,优化社区消费空间布局,配强消费载体设施,提升智能化便利化水平,丰富多元消费业态。”王文涛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