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对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作为“普遍性”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有同作为“特殊性”的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指导解决中国问题;作为“理论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有同作为“实践形态”的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绽放出思想伟力,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在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中创立、形成和不断发展起来的。
毛泽东十分重视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提出者。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瞭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重大成果。
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既强调马克思主义这个“老祖宗”不能丢,又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根本问题,结合党和社会新的实际,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从广度、高度、深度上大大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认识。
结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之源
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和重要机制,正是在结合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才生成出来且愈发坚定,这体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