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北京西城为文物找“管家”
http://www.CRNTT.com   2023-04-07 09:41:21


 
  从“闭门保文物”向“开门用文物”转变

  新市区泰安里“变身”泰安里文化艺术中心,不只是“面子”上焕新,“里子”更是完成了飞跃,其点睛之笔恰是文物活化利用。

  在4月3日举行的西城区第二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项目签约仪式上,共有9处文物建筑实现了落地签约。

  根据签约计划,杨椒山祠将用于建成“中轴以西、古都新貌”文化艺术社区,绍兴会馆用于建设北京鲁迅博物馆绍兴会馆分馆,宜兴会馆用于建设宜兴会馆文化展示中心,护国观音寺+五道庙用于建设大栅栏文化数字馆+京话馆,钱业同业公会用于建设古玉文化博物馆,梅兰芳祖居用于建设梅兰芳美学艺术展示中心,朱家胡同45号茶室用于建设京派茶楼,云吉班旧址用于建设服饰文化研究与新国风体验中心。

  与首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计划相比,第二批参与申报的机构有了新变化:成分更多样了,既有国企又有民企,还有社会公益机构、民非组织等。来源地也更加广泛,除了北京本地机构,还有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湖南、海南等地企业参与提交方案,文物活化利用的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逐步扩大。2021年第二批计划发布后,共收到47家社会组织及机构提交的63份项目申请报告,有44家机构入围初审,最终23家单位的27个方案进入专家评审。

  作为首都核心区,面对文物建筑数量众多的资源优势,西城区主动作为,坚持顶层设计和实践探索相结合,稳步推进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专家把关、市场化运作”的文物活化利用“西城模式”。

  “从‘闭门保文物’向‘开门用文物’转变,文物保护依靠社会,文物利用服务社会,从而实现文物合理利用的可持续性。”靳真表示,“新市区泰安里正式对外开放,为南中轴又增添了一处特色文化空间。”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