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香港4月7日电/姜绍辉是渔三代,说到渔民特色,他说香港仔最浓厚,也是世界各地沿海地区不能找到的。“以往香港仔海滨公园这里对出,全是住家艇。”六十年代初,香港的房屋配套还没有这么完善,未能上岸的渔民就住在住家艇上,当时整个避风塘都是密密麻麻的小艇。
“当时的住家艇,登记是寮屋会发出的寮屋编号。”为了看渔民特色,当时还有不少路上居民和游客特意来香港仔坐船到避风塘绕一个圈,看住家艇上的渔民生活。但随着住家艇上的渔民慢慢上岸居住,这番景象,也随着九十年代末、千禧年代初,最后一艘住家艇沉没而永封深海。
消失的除了住家艇,还有歌堂船。姜绍辉说,以前渔民摆喜宴、逢大时大节庆祝时,都会到歌堂船摆酒,可以理解为海上酒楼,是五十至八十年代渔民社区喜宴的一大特色。同是在船上饮食的地方,歌堂船却不同于海鲜舫,“海鲜舫是做游客生意,有钱人去的地方;渔民吃的没有那么大鱼大肉,都是些普通鱼虾蟹。虽然跟我们距离很近,但关系却很远。”
香港仔避风塘1986年火烧连环船事件后,渔民社区开始没落。事后,政府收紧对船上食肆发牌,歌堂船这些专做渔民生意的海上酒家就逐渐消失了。
姜绍辉期望,政府珍惜仅剩的一点渔民文化余烬,将它们保留发展。否则等到一天发现此景可贵,才发现已通通淹没在历史巨轮之下,就不是花一点钱复刻一下就能够复活的文化了。(来源:大公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