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http://www.CRNTT.com   2023-04-16 09:40:35


 
  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茂名高州市根子镇素有“中国荔枝第一镇”的美誉,根子镇柏桥村有2000多年的荔枝种植史。

  习近平总书记在柏桥村考察调研时指出,这里是荔枝之乡,荔枝种植有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市场空间广阔,要进一步提高种植、保鲜、加工等技术,把荔枝特色产业和特色文化旅游发展得更好。

  “总书记为我们的特色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柏桥村驻村第一书记何霞说,“我们要传承好千年荔枝文化,提升荔枝品质,努力拓宽销路,让荔枝这个‘土特产’成为富民兴村的致富果、幸福果。”

  各地区各部门因地制宜聚力产业振兴,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把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乡村特色产业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打好“特色牌”,做好“土特产”文章。

  “一亩油茶百斤油,好日子再也不发愁。”在河南省光山县,油茶果成为乡亲们的致富果。脱贫户袁明永和妻子在司马光油茶园里干活,土地流转费加务工收入,一年能挣3万多元。“过去是荒山,现在真的变金山喽!”袁明永说。

  立足特色,精准发力。截至2022年底,全国新建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00个农业产业强镇。小荔枝、小苹果、小木耳、小黄花……一个个“土特产”变身乡亲们增收致富的大产业,乡村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乡亲们的“金扁担”越挑越稳。

  ——扶好“领头雁”,为产业注入新动能。

  柏桥村的龙眼荔枝专业合作社,有2个种植示范基地,年加工荔枝1300吨、龙眼900吨,带动农户2000多户,贯通产加销,成了荔枝产业发展的“领头雁”。

  看全国,目前家庭农场391.4万家,农民合作社222.2万家,县级以上龙头企业引领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辐射带动农户1.2亿多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显身手,不断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创造有利条件。

  ——延长产业链,“原字号”变身“深字号”。

  被誉为“中国大蒜之乡”的山东省金乡县,常年种植大蒜70万亩,年均产量80万吨。在这里,大蒜经过深加工,变身黑蒜制品、硒蒜胶囊、大蒜多糖等40余种深加工产品,小小蒜头带动农民年人均增收4000余元。

  延链、补链、壮链、强链,目前全国每个脱贫县都培育了2—3个特色主导产业。2022年我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2%,全国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近25万亿元。产业链条不断延展,各地乡村产业大起来、强起来,活力越来越足。

  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让大家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

  乡村发展,是历史命题,也是时代课题。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2018年10月在广东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殷切希望广东努力把短板变成“潜力板”,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

  牢记嘱托,广东加速补齐乡村发展短板,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到2022年,广东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598元,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2.41∶1。

  4月11日,在柏桥村,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地对乡亲们说,“要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加强对后富的帮扶,推进乡风文明,加强乡村环境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让大家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

  当前,广东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进一步激发县、镇、村三级发展活力,推动镇村同建同治同美,让农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看全国,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更多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充分涌流,城乡携手向着共同富裕阔步前进。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