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4月20日电/据人民日报报导,近年来,四川省多措并举,不断完善青年志愿服务制度与工作体系:在项目培育上谋创新,实施“爱在社区”等一批品牌项目;在服务能力上促提升,通过常态化开展演练等方式,提高应急志愿服务技能水平;在支持措施上重保障,优化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全面升级信息化平台,鼓励引导更多青年参与志愿活动。
“我想参加志愿服务,请问在哪里报名?”咨询电话接连响起,四川青年志愿者协会中一片忙碌景象。“志愿四川”平台大数据展示屏幕上数据跳动,志愿者注册人数、活动发布总数节节攀升,“爱在社区”等热门活动格外受人关注,一经发布便被抢报一空。青年志愿服务正在四川蓬勃开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为解决青年志愿服务工作中存在的优质项目缺乏、专业服务水平不足等问题,四川省于2019年10月启动青年志愿服务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经过3年多的时间,四川省青年志愿服务工作体系日趋完善,志愿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截至2023年3月,“志愿四川”平台累计注册志愿者726万人,较改革前增长202.5%;发布志愿服务活动42万个,增长1455.6%。试点地区累计注册志愿者超过351万人,增长达到401.4%。
培育优质项目
推动服务创新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火车站里,人群熙来攘往。准备外出务工的阿里小平挤进售票厅,望着显示屏上密密麻麻的车次信息,一股紧张感涌了上来。
不会网络购票、汉语也不够熟练,每年返岗都是阿里小平的头疼事。正当他攥着记有工厂地址的纸条发愣时,不远处传来志愿者吉克阿衣的声音:“想去哪儿?我帮你看看。”顺着声音望去,吉克阿衣正用彝语耐心地帮老乡们讲解出行路线和购票方法。
“我想去成都,听说坐新成昆线两个小时就能到。”阿里小平快步走上前,对吉克阿衣说。
在新开通的成昆复线沿线各站设立服务点和彝汉双语服务岗,是四川省青年志愿项目的一部分。以项目为载体,全省建立了志愿服务点439个,共有3.6万余人次参与;提供的服务具体细致,不仅满足引导咨询、票务协助等普遍需求,在部分高速路服务区和出入口配有车辆维修服务,高海拔地区的志愿服务点还会向旅客提供爱心氧气、暖宝宝等应急物资,尽力帮助群众解决急难问题。
“在项目统一规划下,服务更精细有效。”四川省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副主任黄江龙介绍,青年志愿服务制度改革前,志愿活动的覆盖面虽广,但在求精求新上下的功夫还不够。改革中,四川省明确在规范项目管理和创新选育路径的基础上,聚焦重点领域深入实施青春志愿“爱在社区”等系列品牌项目,以品牌优势带动青年志愿服务发展。
一个个项目落地,激发了参与主体的创造力。“我们鼓励在校大学生参与‘爱在社区’项目,发挥知识技能特长为社区治理建言献策、扶弱济困。目前全省已有134所高校与3560个社区结对,年轻人点子多,给学校周边社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黄江龙告诉记者,四川省还通过各级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推动创新,目前已培育优质志愿服务项目800多个。
加强技能培训
组织常态演练
“各单位注意,演练开始。”听到对讲机里的提示,四川省应急志愿服务总队眉山支队队员郭小林再次检查装备,发动冲锋舟,向着目标区域疾驰而去。
去年9月5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郭小林所在支队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当晚就到达了位于震区的得妥镇。置身于险境中,科学施救是重中之重。在全部道路都被破坏的情况下,郭小林与队员们按平常演练的步骤攀上悬崖、驾驶舟艇开辟逃生通道,顺利完成了转运群众任务。本次地震中,四川省应急志愿服务总队派遣下属5支队伍支援灾区,成功转移受灾群众800余人次,运送救援人员近200人。
“能够从容应对,主要得益于我们日常的专业技能培训。”郭小林告诉记者,作为地震多发省份,四川在青年志愿服务制度改革中进一步提升应急志愿服务技能水平。各级应急志愿服务队伍常态化开展演练,模拟地震、洪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情境,队员们从体能训练到攀岩、驾驶、医疗,逐个科目锤炼能力。
“心理疏导也成了我们的必修课。掌握更多技能,就能在关键时刻传递更多温暖。”郭小林说。
志愿者转化为成熟的救援力量,不仅技能要过硬,还要调度高效、指挥有力。改革中,四川省应急志愿服务响应体系不断优化,逐步探索出“快速响应—登记报备—供需对接—精准参与—有序撤离”的应急志愿服务响应流程。“能够实现灾情发生后10分钟内畅通信息渠道、20分钟内建立前线工作站、30分钟内应急骨干志愿者集结完毕、60分钟内有序组织志愿者和社会组织投入应急志愿服务相关工作。”四川青年志愿者协会项目负责人蒲飞宇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