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网评:还有多少平台在假借医生之名?
http://www.CRNTT.com   2023-04-21 10:26:37


 
  除了侵害医生的名誉权、姓名权,平台冒用医生名义提供健康问答服务,也严重扰乱了互联网医疗咨询秩序,容易对患者造成误导。比如,该平台以北京某三甲医院风湿免疫科医生的名义,表示“蜂胶保健品能治疗乾燥综合征”。明知“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平台却还给出这样不负责任的回答,难免让人怀疑背后是否有经济利益驱使。如果患者当真相信这种建议,很可能白白花了冤枉钱,反而贻误病情。

  值得深思的是,这种行为恐怕不是个例,在虚拟的互联网世界中,究竟还有多少平台在假借医生专家之名?这种担忧并非多余。此前就有媒体曝光,一款名为“医联”具备在线问诊功能的App,存在医生账号出租的现象,诊费与兼职者分成,并且不问对方资质就出租账号。表面上是医生的回答,其实是兼职者复制粘贴的内容。试想,一个没有医疗知识的人,也能在平台上为患者“看病”,这是多么可怕的。

  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平台等第三方机构应当确保提供服务人员的资质符合有关规定要求,并对所提供的服务承担责任。”对于平台冒用医生名义提供在线咨询行为,不能依靠医生偶然发现后进行自我维权,有关部门必须本着对公众负责的态度,加强对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平台的监管,严格核实相关人员的资质,落实平台内容是否经过当事医生授权或同意发布,坚决杜绝个别平台“拉大旗作虎皮”,欺骗误导广大公众。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