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4月25日电/网评:要用调研根治“新面子旧里子”
来源:东方网 作者:丁慎毅
“问题上报:发现一个塑料瓶。解决方案:清理该塑料瓶。”近期,中部某县一名村党总支书记向半月谈记者介绍了一条巡河记录。他在巡河过程中发现塑料瓶,使用“捡起”的方式解决,并打开一款巡河App拍照上传,以完成上级“每月问题上报”的考核要求。半月谈记者走访发现,开发政务App的本意是优化工作流程,提高管理效率,但近年来一些地方的政务App功能流于形式,白白消耗行政资源,徒增基层负担。(4月21日半月谈)
看起来,发现塑料瓶、清理塑料瓶,好像是及时发现问题、提交问题、解决问题,但是,即使及时解决了这一问题,相比群众那些更紧要的“急难愁盼”,这种处理塑料瓶的办法,还是让人哭笑不得。更不要说有的政务App虽然设置了问题反馈功能,并要求定期有一定数量的问题上报,但上报了问题往往不能及时妥善解决。
由于一些地方把APP积分与单位考核挂钩,几乎每个部门、每项职能都在推App,越是基层干部,需要下载的政务APP就越多。由于单位与个人使用APP每天上报处理信息数量挂钩,“留痕”考核压力下,不管轻重缓急,先把痕迹填满再说。
而更让人无语的是,App卡顿或闪退,一切又得重来。而轨迹记录、时间限制等硬性要求,如果遇上应急任务,此前的记录则半途而废,让人白费工夫。据一名村书记说,不少村干部连上厕所都在“刷积分”、填数据。甚至有地方专门为此安排了“登录员”:指定一名村干部管理6个工作账户,定时定点把需要登录的App“刷一遍”。更不要说搞了信息化,还离不了纸质表。这种情况被基层干部称为“半吊子信息化”“做样子信息化”。
由此可见,“减负”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被异化为“增负”手段,进而导致工作上报“真留痕、假落实”,工作互动从“面对面”变成“空对空”,成为典型的“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形式主义出现“新面子旧里子”。
对此,基层干部呼吁:政务APP不能一哄而上“比着搞”,不求实效求“时尚”。智能工具关键应在管用而不在考核。相关部门要求:对形式主义新变种要露头就打、及时叫停。一些地方纪检监察机关也通过设立监测点、制定“负面清单”等方式,坚决遏制“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
但是,表面上,形式主义是一个工作作风问题,而根本上是一个官僚主义问题和工作体系问题。“指尖”代替不了“脚尖”,“平板”代替不了“脚板”,“键对键”代替不了“面对面”,“九龙治水”代替不了“共享共管”。如果上级部门不能扎扎实实搞好调查研究,不能让“四不两直”调研成为工作常态,即使遏制“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可能还会诞生其它新的形式主义。这也是为什么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的原因。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只有让调查研究的过程,成为促进领导干部正确认识政绩观、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的过程,才能深切瞭解实际情况,解开高效社会治理的“密码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