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把握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要求
http://www.CRNTT.com   2023-05-06 08:21:02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在高质量发展中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中评社北京5月6日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必须深刻理解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要求,找准主要发力点。
  
  立足新阶段明晰新要求
  
  经济日报发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欧阳慧文章表示,中国国已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更好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对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把握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在高质量发展中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中国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很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客观现实。着眼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必须在加快区域发展的同时紧抓“协调”二字,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统筹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统筹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实施,统筹重点开发地区、生态脆弱地区、能源资源地区等地区发展。
  
  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把握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中国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中国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是新时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经济活动需要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从而实现循环流转,打破各地自中国小循环,畅通国内大循环。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需以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因地制宜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以城乡融合发展为重要路径,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以真正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为抓手,推进各区域合理分工、优化发展,全面打通城乡循环、区域循环的卡点堵点,大力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可以说,只有实现了区域协调发展,国内大循环的空间才能更广阔、成色才能更足。
  
  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中把握区域协调发展。当前,中国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明显,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部分区域发展面临较大困难。经济和人口向大城市及城市群集聚的趋势比较明显,“大城市病”问题仍待进一步破解。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生态退化地区、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在发展中仍面临诸多困难和制约,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仍需进一步提升。这些都需要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加以解决。
  
  找准主要发力点
  
  文章认为,更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深刻理解和认识新发展阶段区域发展的战略要求,紧紧围绕目标和任务,找准主要发力点,将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与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等融合贯通,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一是形成彰显优势、合理分工的区域经济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需依托重大战略打造新增长极。各地区要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不搞自中国小循环,在整体发展和相互协作中努力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西部地区要把握向西开放的战略机遇,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东北地区是中国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需从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高度,全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中部地区要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强化“一中心、四区”战略定位;东部地区要加快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经济增长能级。同时,强化区域协调联动,持续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