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让社会分享高端产业红利
http://www.CRNTT.com   2023-05-22 09:34:17


  中评社北京5月22日电/据大公报报道,2023年第一季度的中国经济数据基本都出来了。一方面,整体的GDP增长率不温不火,5.5%的名义增速甚至低于美国的6.2%,以至于中美差距进一步扩大,中国GDP占美国的比例下跌到65%,三分之二都不到了。

  但另一方面,中国外贸继续强势,以人民币计价,第一季度出口额按年增长8.4%,这个趋势在4月份更加明显:上升达16.8%。因为进口情况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出口的增长直接导致外贸顺差急剧增加,1至4月,外贸顺差2万亿元人民币,按年增长近50%。而2022年同期,其增长幅度依然不小,达到了40%,由此可见,在疫情期间,中国的外贸形势得益于稳定的生产链,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得到了有效的扩张。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大进大出一直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特色。中国的生产能力有目共睹,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一环。在可贸易商品的生产中,中国的生产效率一直稳步改善,产品结构也逐步提升。从早期的原材料出口为主,到后来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现在则以机电产品为主,转型升级在出口扩张中得到了最好的检验。因为产品质量不行,成本不低,在国际市场上就卖不动,占不了市场份额。

  从最近两年的出口商品中看,最突出的是中国汽车,2021年中国汽车出口突破200万辆,超越韩国,排名世界第三;2022年突破300万辆,超越德国,排名世界第二;今年1至4月,已经出口137万辆,如果保持这个水平不变,今年突破400万辆,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的出口国是板上钉钉的了。回首往昔,我还记得在德国念书的时候,中国最早出口到德国的汽车,被德国的产品测试评为史上最差的汽车。

  今天,中国汽车出口规模占据世界第一,说明整个汽车产业已经得到了升级改造。这个过程其实是在整个经济增长中逐步实现的。比如中国汽车产量,早就是世界第一,欧洲美国加起来也不如中国市场大。在这个市场中内卷出来的优胜者,又怎么可能不是世界市场的佼佼者呢?同时,中国的汽车幷不是一枝独秀。实际上,中国船舶、高铁等产品规模也是世界第一。这些大件商品的产量第一,其实代表了整个中国经济质量的提升。经济学者常说中国经济需要升级改造,这种升级其实就体现在出口商品结构转换中。<nextpage>

  但奇怪的是:今年我接触到的企业界朋友都感叹生意不好做。我猜想,问题可能出在财富的传导机制上。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导致高端制造业出现了超过普通劳动密集型产业增长的势头。但是整个社会中,普通的劳动者就业也好,我接触到的普通小老板的生意也好,都集中于这类“低端产业”。如果高端产业的红利很难被全社会分享,那么从数据上看,就会显示消费不振,就业低迷而民间投资也不旺。

  那么如何才能把“高端产业”红利适当地传导到全社会去呢?我觉得有两个渠道需要改善和加强。

  理顺资本市场 资源适当分配

  首先是资本市场需要得到发展。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减退,中小资本从中退出,需要寻找一个新的投资渠道。他们的原有管理者,现在很少有人能够重新掌管新兴行业的发展,所以对他们来说,把资本通过资本市场注入到新产业中去,既能够保值增值,也能够促进社会继续发展,这才是良性互动,双赢局面。但是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存在肠梗阻,在执行这个历史使命中不够畅顺。

  其次就是政府再分配。发达经济体比如美国德国,也是依赖于几个高端产业在获得巨额利润,但是其大部分民众幷不都是高科技产业的从业人员,为什么他们的普通老百姓也能够分享社会红利呢?依赖于完善的社会再分配机制。这种机制,一方面是常设的,比如德国,小孩子从出生到大学,基本上都是国家负担了养育的成本。中国现在的人口也出现了绝对下降的转折点,学习发达经济体,加大财政奖励生育力度,既能够短期拉动消费,也能够长期改善增长前景。另外一方面是应对外部不确定冲击时的保障性措施。比如在疫情期间,同样需要关停餐厅电影院等公共场所,德国政府就立刻启动了财政补助,帮助受冲击的特定行业从业者渡过难关,而不是任其自生自灭。这些举措均有值得参考之处。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