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等国家重点专案先后实施,荒漠生态系统呈现“功能增强、稳中向好”态势。
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步入良性循环,沙区不断探索“以沙致富”新模式。
因地制宜发展饲料、经济林果等林沙产业,建立了一批特色林沙产业基地,据统计,沙区年产乾鲜果品4800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4,年总产值达1200亿元,重点地区林果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50%以上。
坚持以水定绿、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科学选择植被恢复模式,合理配置林草植被类型和密度,因地制宜、科学推广应用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全面提升荒漠生态系统品质和稳定性,才能让荒漠这种特殊资源保值增效。
中共十八大以来,荒漠化防治顶层设计不断完善。相关制度、规划相继出台。中国防沙治沙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备的法律体系、政策体系、规划与工程建设体系等,在防治思路、政策机制、技术模式等方面取得显着成效。
作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国,中国还积极履行公约义务,推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进程,促进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当前,中国荒漠化、沙化土地治理呈现出“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但沙漠占国土面积比重仍然很大、沙化土地分布广、程度重、治理难的基本面尚未根本改变。这两年,受气候变化异常影响,中国北方沙尘天气次数有所增加。现实表明,中国荒漠化防治和防沙治沙工作形势依然严峻。
2022年12月,国家林草局会同多部委印发《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为全国荒漠化防治工作列出时间表,划定路线图。规划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立足国家生态安全格局,明确分类保护沙化土地,要求推进重点区域沙化土地综合治理,确定适度发展绿色生态沙产业,为高质量推进防沙治沙工作、全面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提供了遵循。
2021—2030年是“三北”工程六期工程建设期,是巩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的关键期,是推动“三北”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打一场“三北”工程攻坚战,把“三北”工程建设成为功能完备、牢不可破的北疆绿色长城、生态安全屏障。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加快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