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http://www.CRNTT.com   2023-06-19 08:34:31


   
  经济长期向好是稳外资压舱石
  
  文章称,吸引和利用外资“增量提质”良好局面来之不易,成绩的取得,源于中国完整的产业体系、超大规模的市场、稳定的社会大局、长期向好的经济基本面等综合优势。
  
  经济增长实力是外资稳存量的压舱石。外商投资反映的是中长期投资意愿,因此一国经济发展前景对吸引外资有着重要影响。2020年、202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连续突破100万亿元、110万亿元,2022年突破120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增速领先。在外需低迷、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大环境下,中国经济总量持续扩大,基本面长期向好,筑牢了吸引和利用外资的坚实基础。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制造业领域,2022年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3237亿元,同比增长46.1%,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28.3%。中国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完善,门类齐全,产能居全球首位,为留下优质存量外资提供了“蓄水池”。随着制造业升级和创新能力增强,将涌现更多增长点,提升投资回报率,吸引外资继续加大布局力度。
  
  超大规模市场潜力是外资扩增量的“千斤顶”。中国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超大市场容量为吸引外资提供了广阔空间。一方面,传统的汽车、家居、餐饮、旅游、医疗健康、文化教育等领域在扩消费、引外资方面有着重要吸纳作用和广泛市场需求。以汽车为例,2022年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02.1万辆、2686.4万辆,比上年分别增长3.4%、2.1%。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增长96.9%、93.4%。同期,汽车制造业引资大幅增长263.8%。庞大的内需市场、消费增速与外资提能级之间相互促进,形成良性互动。另一方面,随着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金融、商贸物流、专业服务等领域市场新需求不断涌现,直播电商和即时零售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发展,为外资扩增量提供了基础。2022年中国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引资增幅分别为35%和26.4%。随着扩大内需战略的深入实施,信息服务、数字技术、文化创意、跨境电商等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或服务业的高端环节均有较强吸引和利用外资的需求。
  
  高水平开放是外资提质量的加速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吸引和利用外资进入全面开放阶段。外商投资环境更加优化,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全面取消审批制和备案制,改为信息报告制。从开放领域看,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共经过7次修订,特别管理措施从第一版的190条缩减至2021年版全国清单31条、自贸试验区清单27条,制造业限制措施在自贸试验区“清零”。《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2年版)》等政策出台,对高质量外资的吸引和集聚作用越来越强。2022年,中国汽车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医药制造领域引资分别增长263.8%、56.8%和57.9%;高技术服务业占服务业引资比重为26.5%,比2012年提升16.3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占制造业引资比重为36.7%,比2012年提升17.6个百分点,外资提质量与高水平开放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同频共振。同时,中国积极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已与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9项自贸协定。主动对接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有利于进一步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释放制度型开放红利,吸引优质外资进入更多开放领域。
  
  吸引外资机遇与挑战并存
  
  文章指出,中国外资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取得明显成效,但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在地缘政治冲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吸引和利用外资机遇与挑战并存。
  
  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全球跨境投资动能不足。联合国《2023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年中报告预测,全球经济将增长2.3%,仍在低位徘徊。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预计2023年全球跨国投资面临下行压力。外需不足、通货膨胀高企、主要经济体加息、市场信心低迷、跨境投资疲软、保护主义抬头等不利因素交织,叠加发达经济体政策调整的外溢风险和地缘政治风险等不确定因素,跨境资本对华投资意愿或受到负面影响。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国际引资“逐底竞争”激烈。受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全球价值链重构等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化、本土化、短链化趋势明显,打乱了投资的节奏与布局。美国、日本等国家出台政策,吸引制造业回流,印度、越南等南亚、东南亚国家也纷纷出台电子、医疗或纺织服装等领域的投资优惠政策,涵盖产业补贴、所得税减免等多项内容。产业链供应链“脱钩断链”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意愿和投资布局,国际引资“逐底竞争”增加了稳外资难度。
  
  部分体制机制障碍仍存,外资营商环境需进一步优化。中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市场准入限制、监管透明度、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采购、公平公正执法等方面仍是优化外资营商环境的关切重点。目前,已累计推动500多份文件“立改废”,充分保障了外资企业公平竞争待遇。但在各部门信息共享、外商企业优惠待遇落实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
  
  推进外资利用高质量发展
  
  文章提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利用外资的新趋势,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进一步提升利用外资的水平,让中国成为更富吸引力的投资热土。
  
  聚焦产业链供应链升级需求,稳规模、优结构。聚焦科技创新和高新产业领域,进一步提升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和物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外商投资规模。顺应国内消费提速需求,抓住扩大消费市场契机,提升新零售、快速消费品、医疗、教育等领域优质外资规模。提升自贸试验区、国家级经开区、国家级高新区等平台载体外商投资和再投资规模。积极开展产业链融资,推进落实“一链一方案”和产业链“链长制”,招引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引领产业发展、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外商投资“链主”企业。出台更大力度优惠政策,除实施好新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以及促进制造业引资、支持外资设立研发中心等专项政策外,对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也要进一步研究制定专项政策,吸引更多优质外资进入。
  
  切实打通双循环难点堵点,稳预期、提信心。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推动外商投资法执行细则和规范落地。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加强外商投资知识产权保护,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建立健全各级跨部门投诉协调机制,提高外资企业投诉处理工作水平。注重引资引智并举,出台吸引和留住海内外高端人才的相关激励政策,营造便利化人才创新创业和居留环境。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针对重点领域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治理,进一步优化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提供一流服务保障,继续发挥外贸外资协调机制及重大外资项目专班机制作用,为外资企业从对接洽谈、项目签约、项目开工到竣工投产提供全过程服务。释放稳定预期信号,构建长期合作的外商投资制度环境。营造良好政策和制度环境,保持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加强政企对话,进一步提升外商对华投资信心。
  
  主动对接高水平经贸规则,扩准入、补短板。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高标准经贸协议,对照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先行先试的压力测试和制度创新作用。创新完善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着重提高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研究探索金融服务、数字经济、政府采购等领域的规则制定,稳妥推进金融、数字经济、其他现代服务业等前沿领域的对外开放。坚持“管得住”才能“放得开”,做好外资安全审查工作,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健全外资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及时关注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的外资变化动态。积极拓展外资来源地,实现引资多元化和引资主体多样化,降低引资风险。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