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三秦大地 巾帼出彩
http://www.CRNTT.com   2023-06-22 17:39:10


  中评社北京6月22日电/据工人日报报导,逐梦科技创新、投身乡村振兴、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前,“喜迎妇女十三大·巾帼奋进新征程”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三秦大地陕西,深入八百里秦川第一线,入农家、进车间、访非遗、看发展,记录下一个个追梦奋斗、人生出彩的巾帼故事。

  “活起来”“传下去”

  从“春花的院子”民宿望出去,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满眼翠绿。入夏,商洛市柞水县营盘镇朱家湾村的民宿产业进入旺季。

  “春花的院子”远近闻名,在这里不仅能感受牛背梁风光,还能吃到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柞水十三花”宴席。“每家的女主人都能做出自己家独特的味道。” 女主人李春花做的“柞水十三花”令众多吃过的游客回味。

  “柞水十三花”是有着千年历史的传统宴席,依据时令使用当地的新鲜食材,一共13道菜,包括四荤、四素、四干果和一个拼盘。成为非遗传承人后,李春花深挖 “柞水十三花”宴席,从最初的13道到现在的30多道菜,让游客不管什么季节来,都能尝到秦岭人家的幸福感。

  李春花还是柞水县巾帼创业先锋联谊会会长,所以“春花的院子”不仅是民宿,还开展各类农家乐餐饮、文明礼仪、创业就业培训,积极推动“柞水十三花”品牌,带动200余名妇女群众创业就业。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领域,三秦“她力量”还有很多。

  拉坯、刻花、上釉、烧窑……走进铜川市耀州窑唐宋陶业有限公司车间,工人们忙碌有序。“我们近年来不断丰富产品线,让过去以展示、收藏为主的陶瓷产品向着日用品方向延伸,让更多的耀州瓷进入寻常百姓家。”公司首席技师、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梁亚萍告诉记者。

  “青花粉彩誉宋元,十里窑场不夜天”,这是千年前耀州窑的繁盛景象。为了让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活起来”“传下去”,2021年7月,全国三八红旗手梁亚萍工作站依托该公司成立,通过“大师+名师”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刻花工艺 90余人、技术骨干 35人。

  员工都是来自铜川当地的农民,按件计工资,平均月工资在3500元左右,最多的能拿到6000多元。“希望可以带动更多的女性从农民变身工人、手艺人,甚至成为艺术家,让她们的人生因陶瓷而丰富多彩。”梁亚萍说。

  “要发展大家就一起发展”

  “牛姐”陈景田在安康市岚皋县是个传说,因为她能通过“听”牛粪落地的声音判断牛的健康情况。来到她的牛场才知道,这只是“牛姐”的绝活之一。她把牛当孩子,摸一把牛耳朵,根据耳尖、耳根的温度就知道牛健康与否。

  “牛姐”每天对着牛载歌载舞,还开了视频账号 ,成了直播平台上的养牛达人。她家的每头牛都有自己的名字,说起它们“牛姐”如数家珍。说起返乡创业史,陈景田却是几度哽咽。

  2016年,她获得政府创业贷款60万元,县妇联在里面起了关键作用,从此她开始了良性循环,建设标准化圈舍1076平方米,年养殖肉牛150头,流转闲置土地50亩用于种植牧草,年产值可达380万元。在她的带动下,通过土地流转、吸纳务工及收购牧草、免费配种、养殖指导等方式,带动周边农户致富增收。

  返乡创业的路上,有“牛姐”,也有“茶姑娘”。

  “当我大学毕业后选择回乡经营茶叶时,父老乡亲包括我的父母都很不理解。”在汉中市西乡县峡口镇,西乡县秦丝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江娟说,“因为我心里清楚,父辈的茶叶种植模式和经营方式需要调整。”

  经过10多年的努力,江娟家的家庭小作坊升级为30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茶产品远销海内外。他们与周边约2000余户茶叶种植农户建立合作关系,通过收购鲜叶保障农户收入。

  同时,江娟还带领本地30名留守妇女成立“茶姑娘服务队”,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带领团队帮助茶农修剪茶园,资助茶农更换优质茶树品种,对小型个体农户提供制茶技术指导,宣传茶文化。“作为年轻人,我希望用创新的方法,让更多人靠自己的能力多挣一点钱,要发展大家就一起发展。”江娟笑着说。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