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饲料粮供给关乎国家粮食安全
http://www.CRNTT.com   2023-07-10 08:53:49


  中评社北京7月10日电/保障饲料粮供给是大食物观下保障肉蛋奶等畜产品供给安全的基础和条件,是树立大食物观的应有之义。我国是世界畜牧第一大国,也是饲料粮需求第一大国。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需要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提高饲料粮供给保障水平。本期特邀专家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我国饲料粮需求持续增长

  在大食物观视角下,如何理解保障饲料粮供给安全的重要意义?

  杨富裕(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饲料粮是支撑畜牧业高效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事关国运民生。我国是世界畜牧第一大国,也是饲料粮需求第一大国。饲料粮的定义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饲料粮通常是指按照粮食消费需求划分为饲料需求的一部分;广义的饲料粮则是指为满足养殖动物的需要,将未经加工带有皮壳的粮食直接制成饲料所消耗的粮食,在狭义概念的基础上纳入了粕类、糠麸、干酒糟及其可溶物等粮食加工副产品,主要包括玉米、稻谷、小麦、豆粕及薯类等。

  在实际生产中,一切用于饲喂的农作物资源也都可以被称作饲料粮。广义的饲料粮原料类别丰富、区域分布广泛,包括饲草、农作物秸秆、木本饲料等。据统计,青绿饲料及干草存量超9000万吨,青贮饲料常年产量2.8亿余吨,各类秸秆及其加工产品每年可达7亿余吨,加之灌木或树木茎叶、其他草本木本饲料及其加工产品、块茎块根及其加工产品等,各类广义的饲料粮资源总量逾15亿吨。

  2022年,我国饲用粮食消费量约占粮食消费总量的48%,超过口粮消费近15个百分点。从我国各品种粮食作物饲用数量占当年消费总量的比重来看,玉米为70%左右,燕麦为60%以上,高粱为40%以上。此外,大豆、大麦直接饲用部分的占比基本都低于10%,而其用于加工的部分数量大、增长快、占比高,加工后的副产品主要用于饲料。据测算,我国谷物、大豆综合饲用占比均已超过50%。

  2022年我国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为136.8千克,较十年前下降8%,而肉、禽、蛋、奶人均消费总量上升超过20%。在解决吃饱问题后,饲料粮安全问题以及畜产品产量与价格问题愈加重要。我国粮食生产已实现十九连丰,2022年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3731亿斤,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口粮自给率在100%以上,谷物自给率在95%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约480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然而,这并不能够全面反映粮食安全问题。我国是全球第一大粮食进口国,2022年,大豆进口9108.1万吨,玉米进口2062万吨。粮食进口量较大,隐性自给率低,这些进口粮食主要就是用于饲料粮消费。按照当前我国饲料转化水平计算,2035年我国玉米等能量饲料缺口将超过8800万吨,粮食消费量为8.67亿吨,大豆等蛋白质饲料缺口将超过1.24亿吨。饲料粮需求因畜产品需求增长及结构转变而持续增长,粮食消费呈现口粮消耗量逐年减少、饲料粮消耗量持续攀升的特点。可以说,没有饲料粮安全就没有粮食安全。

  与国际上其他食品消费大国相比,我国人均肉类、蛋白质、脂肪摄入量仍处于较低水平,发展空间较大。预计到2032年末,肉类、禽蛋、奶制品总消费量将分别达到10485万吨、3555万吨、7902万吨,玉米和大豆总消费量将分别增长33235万吨、11947万吨。

  保障饲料粮供给安全是大食物观下保障肉蛋奶等畜产品供给安全的基础和条件,是树立大食物观的应有之义,具有多重内涵。首先是供给能力充足,可确保供需平衡和价格稳定;其次是供给能力自主可控,能够抵御国内外特别是国外的不确定性因素影响;最后是供给能力有韧性,在受到不确定性因素冲击后能够迅速恢复。

  同时,粮饲结构不合理导致的资源配置扭曲持续深化,口粮以外重要食物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对外依赖度不断上升、外循环风险不平衡等问题也在凸显。农业农村部去年印发《“十四五”全国饲草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促进饲料粮减量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增加饲草供应,在耕地上发展饲草,实现了化草为粮,使土地产出率提高30%左右。《农业农村部关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中也提出启动实施增草节粮行动,凸显了我国对发展饲草产业的重视和支持。树立“饲草就是粮食”理念,通过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创新以草增粮、以草节粮、以草代粮关键技术,实现化草为粮,以开发优质饲草作为大食物观下强化饲料粮供应、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饲料原料进口依存度较高

  我国饲料粮产业发展情况如何?受哪些因素影响?

  李爱科(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我国饲料业起步较晚,1978年才建起第一个饲料厂,1985年混配饲料企业迅速增加,到1998年以后逐渐走向成熟阶段,而国外发达经济体饲料工业进入快速发展期是在20世纪40年代,比我国早了将近40年。就产量而言,当前我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饲料生产国。从“质”的方面说,我国饲料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与欧美经济体饲料企业管理水平差异较大。

  广义地讲,饲料粮包括以玉米和豆粕为主体的粮油饲料资源。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统计,我国年消耗粮油类饲料资源达4亿吨,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60%以上。因此,饲料粮安全成为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养殖业配合饲料长期以玉米豆粕型配方为主,近年来除每年消耗约1.7亿吨玉米、3000万吨稻谷、小麦等原粮和7000万吨豆粕外,仍消耗1.3亿吨左右其他粮油副产物原料用于饲料工业。

  大豆作为蛋白类饲料主要原料,其加工产品约80%用于饲料利用、其余为植物油,国内豆粕年饲用消费量约为7000万吨。海关数据表明,大豆是占比最大的粮食进口品种,数量占全国粮食进口总量的62%,金额占全国粮食进口总量的74%。2001年至2022年,我国大豆进口量从1393.9万吨增至9107.8万吨,进口依存度常年居于高位,2012年以来一直维持在80%以上。同时,2010年以后开始进口豆粕,2022年,我国进口豆粕5万吨,出口豆粕43万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大豆产量为2029万吨,比上年增加23.7%,进口量是国内产量的近5倍,产需缺口较大。除此之外,我国是世界第二大油菜籽进口国、第三大菜籽粕进口国,葵花籽粕进口量是国内产量的2倍多,鱼粉对外依存度也一直维持在60%至85%之间。

  历年来国内大豆增产潜力受限,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耕地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二是大豆和油料种植效益总体不高。大豆和油料种植效率较低,大豆的单产仅相当于玉米和小麦的三分之一、稻谷的四分之一,油菜籽产量略高于大豆,但仍显着低于玉米和小麦,粮食主产省缺少发展大豆和油菜籽生产的内生动力。2020年,除了花生每亩净利润为正外,大豆、油菜籽每亩净利润均为负,大豆每亩净利润为-60.3元,油菜籽每亩净利润为-138.9元,低于玉米每亩107.8元的净利润水平。目前我国大豆单产较低,约为130公斤/亩,仅为世界平均单产的三分之二。

  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和中国饲料工业协会等最新数据,我国2021年实际棉籽压榨量850万吨,出壳270万吨,出油率13%,应用到饲料工业的棉粕加工蛋白饲料原料为460吨;实际压榨菜籽1514.71万吨,出油率34%,只有约800万吨菜籽饼粕用于工业饲料;实际压榨花生920万吨,出油率35%,产生350万吨花生饼粕用于工业饲料。

  玉米作为谷物类饲料原料,是我国饲料原料中的主要能量饲料,目前国内玉米年饲用消费量约为17000万吨。据统计,2022年受自然灾害影响玉米产量为2.59亿吨,较2021年下降680万吨,下降幅度2.56%。近几年,我国玉米进口量呈增长趋势,进口量由2017年的283万吨增长到2022年的2062万吨,比2021年减少了773万吨。从进口国别来看,2022年我国主要从乌克兰和美国进口玉米,占比分别达到25%和74%。此外,海关数据显示,我国2022年进口小麦980万吨、大麦576万吨、高粱1014万吨。2022年粮食进口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6.8653亿吨的21.4%。不仅如此,近两年我国每年肉类进口量也较大,相当于上千万吨的饲料粮进口。

  和大豆一样,耕地资源总量不足成为我国玉米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尽管2016年实施市场化改革后,国内玉米价格明显下降,但通常高于美国和乌克兰等。从国内来看,受玉米去库存政策的影响,国内玉米饲料及加工需求增加,玉米产需缺口仍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从国外来看,国际玉米市场供应充足但需求下降,如美国2022年玉米期末库存创下几十年来的最高水平,这些进一步扩大了国内外玉米价格差距。

  面对我国饲料资源紧缺状况,需加快推进饲料粮减量替代。如通过改进杂粕低温制油加工工艺,并配合生物技术增值利用,提高蛋白质消化利用率。此外,其他谷物及其副产物资源丰富,如米糠、麦麸、糟渣等,可通过增值利用节约优质饲料粮使用,从而保障我国饲料粮供应安全。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