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与现场的波澜不惊不同,此事被分享到社交媒体后引发热烈讨论。这种反差其实不难理解。当我们把一起真实事件,化为一个抽象的规则或法律命题,当事者的表现及人际互动的多元可能性,往往会被忽略,人们由此也容易陷入一个无解的思维陷阱。
在地铁是否“禁水”的问题上,一些城市不乏灵活处理的方式。比如,有些城市是“禁止咖啡、奶茶等杯装饮品,允许喝水”,有些城市则“明紧实松”,对车厢内喝饮料行为基本不干预。这些都是在大的规则框架内,基于对规则的不同理解,行使自主管理权的结果。很难说到底谁对谁错、孰优孰劣。换个角度说,如果遇到车厢内饮料泼洒一地、污水横流的情况,人们恐怕又要批评地铁疏于管理了。
如果没有明显违背法律,对不同城市地铁不同的管理标准和治理方式,人们不妨多些包容。倘若南京地铁工作人员能以严格但不失礼貌的方式提醒乘客不要在车厢内喝饮料,乘客对此也表示理解和尊重,其实情况并没大家想得那么糟。公共管理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能在逻辑自洽的基础上实现一定的延续性、一致性,让管理对象有相对稳定的预期,所以不必执著于“唯一正确答案”和“最优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