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美国情况类似,中国制造业分工持续推动制造业人员的萎缩和商务服务业人数的增加。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21年,国有制造业就业人数减少1400万人,国有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388万人,国有金融业增加291万人,国有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增加120万人。
此外,制造业迁移对就业的冲击也不可忽视。近些年,服装、鞋帽、家具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东南亚国家转移。根据光大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瑞东的研究数据,与2017年相比,2019年美国自中国进口的皮革、纺织、鞋帽分别下降16.6、3.2、5.2个百分点,同期从东盟进口的这些品类的份额分别上升了11.6、1.8、4.4个百分点。
投资过度诱发风险
如此看来,当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制造业与就业的关系会出现一种“悖论”:制造业增加值增加,但是制造业就业人数下降;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下降,制造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加速下降。问题来了,促进制造业发展还能否扩大就业么?
在笔者看来,制造业发展引致制造业就业人数下降,但同时创造了更多就业,促进了就业总量增加。譬如,制造业分工精细化,设计、会计、融资、软件等部门分离出去,形成了庞大的现代商务服务业及其就业岗位。过去三十年,若加上商务服务业的就业人数,美国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并未下降太多,若再加上其他房地产业、服务业的就业人数,美国整体就业人数在上升。所以,制造业与就业悖论并不存在,制造业的发展最终促进就业总量扩张。
中国的情况也是一样。从2012年到2021年,中国制造业的就业人数下降15%,而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增长32%,达到3.65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