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AI技术有助于提供更优质多元的用户体验。比如,用AI让NPC(非玩家角色)“活”起来,通过对NPC表情、声音、对话等的训练,可让其在不同情绪、不同环境等状态下像个“真人”一样主动跟玩家搭讪聊天。360智脑总裁张向征认为,AIGC可以重塑“数字人”概念,释放新需求。“有了个性化、定制化的知识库之后,数字信息会更符合设定,而不是用大模型本身去‘胡说八道’。有人设,有记忆,有灵魂的‘数字人’,最终的应用场景将会非常多样。”据测算,未来游戏对于AI产业的拉动规模持续增加,预计将从2023年的315.76亿元上升至2030年的1038.1亿元,年均增长率约达16%。
·AI“创作副驾”,还不具有颠覆性创意能力
伴随着新技术在游戏领域应用的不断增加,不少游戏创作者、开发者都有类似的困惑:“我们会不会被AI取代?”
对此,Unity中国总裁张俊波的态度较为乐观,他认为原画师、游戏策划、3D建模等相对流程化的岗位可能被替代,但AI无法贡献创意,需要人类给指令才能发挥作用。“AI只负责解决问题,并不会主动提出问题。”他提醒,运用AI生成制作,有可能造成游戏策划的相似性和资产的同质化,因而游戏开发者需要在玩法上投入更多资源和注意力。
事实上,对于人工智能,行业内许多人仍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目前,AI在内容生产上还不具有对人类颠覆性的能力。”创梦天地联合创始人关嵩认为,游戏企业应更务实地将AI作为一种生产工具。微软大中华区Azure事业部总经理陶然表示,游戏开发创作是人类主导的创意行为,先进技术是辅助人类的AI“创作副驾”,但永远不会替代人类进行游戏的开发和创作。“人类一直是主导,而且永远是主导。”
业内普遍认为,AI技术将进一步释放密集型劳动,让从业者的精力聚焦创意。当下,行业正处于AI与人工进行耦合的状态,可能催生新的工作岗位。比如,网易伏羲人机协作平台“有灵”为退休老人、残障人士等提供游戏副本创作、智能NPC、AI捏脸等工作。2024年,该平台预计将为全社会提供10万个就业岗位。“游戏产业已经走到了技术守家、人才发家、场景跨万家的关键转型期。”王怡预测,在AI技术加持下,普通人也可以加入数字内容创作队伍,成为游戏产业重构的新生代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