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不能贪大求洋
http://www.CRNTT.com   2023-08-12 08:34:00


   
  新兴产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战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刘振中认为,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既包括产业的高端性、产销衔接的高效性、产业占比的协调性、产业之间的融合性以及基础配套的完善性等,也包括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支撑性、引领性、安全性、开放性和可持续性,都应一并动态考量。
  
  针对当前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非理性倾向,刘振中建议从四个方面来统筹谋划产业发展:一是发展自身有一定基础的产业,不栽无根之木;二是发展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不盲目跟风追热;三是发展区域资源环境能够承载的产业,不求大超载;四是发展能够保障链条安全的产业,力避失控断链。
  
  广东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一个成功例证。作为制造业强省,广东在电子信息、精密制造等领域具备较好产业优势,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此基础上通过最大程度地降低综合成本,形成了对燃油汽车的比较优势。同时,广东以“链长+链主制”培育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以此为牵引促进产业链“补链、延链、固链、强链”。即便是在“脱钩断链”的不利影响下,广东新能源汽车也依然抢占了先机、赢得了主动。
  
  在区域之间产业竞争较为激烈的情况下,以产业链招商增强特色产业要素集聚,提升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能力,让很多地方尝到了甜头。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数据统计,国家第一批100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已累计入驻中小企业3.1万多家,年产值超过2.5万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9.2%。在集群中,涵盖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7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74家,优质中小企业占比达到24.8%。各地积极发挥各自特色产业优势,加快培育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目前已初步形成了集群梯度培育体系。
  
  找准推动产业发展着力点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仅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赢得大国竞争主动的迫切需要。但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绝不会一蹴而就,需要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同时,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不能跨越现阶段的发展条件和产业基础,要尽力而为更要量力而行,以避免陷入自身造血能力不足的困境。
  
  当然,适度超前的产业规划和基础研究是必要的,特别是短期内尚不能有效解决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的情况下,找准推动产业发展的着力点,变得更为迫切。接受经济日报采访的专家学者表示,要从以下三方面发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一是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自主创新能力。当前,传统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要发挥数字技术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的特点,强化“两化融合”“两业融合”,加快以数字技术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赋能传统产业。要对存量产业进行精益化技术改造,优化产业结构和战略布局,投资建设一批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新项目。特别是链主企业要勇于“挑大梁”发挥头雁效应,强化创新体系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共赢。
  
  二是进一步完善制度型开放体制机制,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产业竞争力。竞争性是产业保持活力的源泉。只有与国际化接轨的产业体系,才能称得上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多年来,我国产业正是通过深度参与全球分工和合作,奠定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地位,未来仍需要通过全面参与国际竞争,让我国产业体系保持旺盛生命力。尽管逆全球化浪潮涌动,但争取在更大范围内扩大“朋友圈”,持续推动开放合作与公平竞争,始终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题中之义。
  
  三是坚定不移推进“双碳”战略,构建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一定是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一方面,从产业自身发展来看,需要加快向绿色低碳生产方式转型,构建起贯穿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供应链产业链;另一方面,从产业发展生态看,要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加快形成包括绿色金融、科技创新、市场消费等在内的高质量供需体系,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不能贪大求洋”,一个基本前提是要妥善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好两者在推动产业发展中的不同作用。地方政府需要科学制定其产业发展规划,明晰并引导本地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但重点应放在不断完善市场监管效能、加强公平公正公开营商环境建设上。及时预警并纠偏是政府在服务产业发展上的重要职责之一,但决不能代替企业自主决策,更不能为了“考核业绩”以所谓优惠补贴等吸引项目进入。
  
  当前,越是千方百计抓经济、谋发展的时候,越要统筹处理好国情与世情、发展与安全、优势和短板、当下与长远的关系,既要顺应产业发展大势、遵循内在规律,也要综合比较优势、生态承载力等因素,注意找准自身定位和着力点。同时,要让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相得益彰、协同共进,更好发挥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和系统效应。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经济日报调研组(调研组成员:经济日报记者 齐东向 顾阳 牛瑾 畲惠敏 黄鑫 欧阳优 执笔:顾阳)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