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农业生产如何更好应对气候变化风险?
http://www.CRNTT.com   2023-08-23 08:38:41


 
  二是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完善灌溉体系,特别是改善灌溉和排水设施,加强渠系固化防渗、浅层地下水开发和配套工程建设,优化灌渠的输水功能,提高抗旱排涝的能力。推行节水灌溉、地膜和秸秆覆盖,有效提升地温、降低土壤水分的蒸发,增加土壤有机质。加快推广应用物联网智能控制大棚、光催化杀菌养殖专用大棚、农田滴灌施肥设备、播种育苗设施等先进技术,改变局部农田小气候特征。在乾旱缺水山区兴建一批蓄水塘库,普及集雨设施与补灌措施,开展坡改梯、沟坝地等农田基本建设。

  三是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改进农业生产措施,在适宜的时间和地点种植最适宜作物,降低极端气候变化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根据区域地形地貌,充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扩大复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农作物布局和品种布局,改进传统农作物耕作方式,调整耕作制度。引入适应气候变化的新品种,选育耐乾旱、耐高温、抗病虫害、抗严寒等抗逆性强的优质农作物品种。同时,改善田间管理措施,提高水肥利用效率。推行农作物间作,改良农作物品种。北方地区要充分利用现有热量条件,适当增加多熟制种植区域,提高农作物播种面积和单产。南方地区选择耐高温、耐病虫害的作物新品种,选用生育期较长、产量潜力较高的中晚熟品种替代生育期较短、产量潜力较低的早中熟品种。

  四是完善农技推广服务。全面推广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开展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农户学习新技术和采用新品种的培训指导。加快推广水稻机械插秧、小麦机械条播、油菜轻简化免耕栽培等技术,提升抢农时抢农事、抢种抢收的效率。进一步规范农业技术标准,从自然地理环境、气候特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不同方面考虑区域差异性,形成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地区异质性技术模式。优化能源使用结构,支持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型清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行农业生物工程技术,增强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对农户已采取的良好适应行为进行补贴,鼓励农户积极适应气候变化。

  五是构建农业气象灾害防控体系。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建立农业气象灾害防控体系,防控乾旱、洪涝、低温灾害、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等。构建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平台,推动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与响应能力建设,完善极端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监测预报服务,充分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对各地区气候变化状况特别是极端天气的监测和预报。建立农业、水利、气象、科技等部门的农业灾害应急联动联防机制,开发监测信息共享平台,充分发挥政府相关部门专业职能作用和联合效应。健全农业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