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中国经济具有巨大韧性和潜力
http://www.CRNTT.com   2023-08-27 08:43:53


   
  下阶段,随着经济恢复向好,市场需求持续扩大,供求关系有望逐步改善。加之上年同期高基数的影响逐步消除,CPI同比涨幅将逐步回到合理水平,依据如下。
  
  其一,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增长动能逐渐恢复。今年以来,我国经济承压前行,整体回升。从全球主要经济体发布的数据看,美国、欧元区、日本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分别增长1.8%、1%、1.9%。相较而言,中国经济一季度增速4.5%,领先于主要发达经济体。从经济增长结构特征看,餐饮、出行、旅游、文化娱乐等接触型、聚集型和场景型服务性消费快速恢复,带动消费支出较快增长。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比上年同期增长12.7%,快于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4.3个百分点。
  
  其二,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今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72元,同比增长6.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57元,增长5.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51元,增长7.8%。随着经济企稳回升,就业形势逐步改善,促进恢复和扩大有效需求,为国民经济持续好转注入更强内生动力。
  
  其三,宏观政策显效发力,兜牢民生保障底线。今年上半年,发行专项债券21721亿元,用于支持地方惠民生、补短板和强弱项,累计支持专项债券项目近2万个,有力支撑了国家重大战略、重大项目建设。上半年,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新增15.73万亿元,同比增加2.02万亿元。截至6月末,广义货币M_2余额287.30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1万亿元,显示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和民生发展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其四,科技创新生机勃勃,发展质量显着提升。企业和经营主体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新技术新业态为导向,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实现技术自主可控。
  
  面对国际国内新的问题与挑战,需要根据经济发展内在逻辑的转变,重塑和创新经济增长模式。建议从战略高度把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作为增加居民和社会财富、促进居民消费和有效需求提升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加强股市等资本市场投资功能建设,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利益,提高投资者获得感;强化对机构和上市公司监管,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推动股市等资本市场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发现功能;疏通资本市场对宏观调控政策的传递和反馈渠道,充分发挥股市反映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功能,实现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政策工具箱发挥重要作用
  
  政策红利加快释放,对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发挥了怎样的重要作用?
  
  单志广(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研究员):今年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利好经济的政策措施,让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宏观政策与微观政策相辅相成,政策叠加红利加快释放,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围绕稳定大宗消费、扩大服务消费、促进农村消费、拓展新型消费、完善消费设施、优化消费环境等,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出台一系列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政策举措并落地显效,有效促推人民群众能消费、敢消费、乐消费。今年前7个月,消费增势较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3%,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0.0%,餐饮收入同比增长20.5%,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41.7%,呈现乡村消费恢复快于城镇消费、线上消费恢复快于线下消费、服务消费恢复快于商品消费、新型消费恢复快于传统消费的转型升级态势。
  
  也要看到,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仍待增强,恢复和扩大消费的基础还需巩固。下一阶段,要进一步落实落细各项促消费政策,在打造消费爆款、创新消费场景、提升消费能力上下功夫,不断夯实消费增长基础。
  
  第二,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性作用。各地各部门纷纷出台政策措施把扩大有效投资作为拼经济、谋未来的重头戏,在提升投资信心、引导投资方向、优化投资环境、调整准入门槛上精准发力。前7个月,投资规模持续扩大,中长期贷款、地方政府专项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一是硬投资支撑有力,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5.7%,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投资增长39.1%,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增长21.9%,汽车制造业投资增长19.2%;二是新投资快速增长,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5%,增速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高8.1个百分点;三是大投资带动强劲,加快实施“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及其他经济社会重大项目建设,计划亿元及以上项目投资同比增长10.1%。
  
  也要看到,不敢投、不会投、不能投的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存在,“投现在联动投未来”“投民生协同投产业”“政府投叠加企业投”仍是重要任务。下一阶段,应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未来产业培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大民生保障等领域的投资,不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加大吸引外商投资。
  
  第三,最坚实的支撑是产业转型升级。各地在促转型升级上下更大功夫、想更多办法、谋更好对策。总体看,产业发展态势较好:一是工业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前7个月,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其中电气机械和汽车行业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同比分别增长15.1%和12.0%;二是高技术产业彰显韧性,“神舟”升空、大飞机首航,带动上半年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9%,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出口合计增长61.6%;三是产业链供应链加快强链补链,上半年半导体器件专用设备制造、电子元器件与机电组件设备制造分别增长30.9%、46.5%,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虚拟现实设备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4.1%、58.0%。
  
  不容忽视的是,产业转型升级仍面临技术堵点、成本卡点、效率难点。下一阶段,要聚焦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无中生有培育未来产业,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求精求特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第四,最澎湃的动能是企业主体活力。在巩固企业纾困政策成效基础上,今年7月份,《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进一步出台《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聚焦促进公平准入、强化要素支持、加强法治保障、优化涉企服务、营造良好氛围等方面提出28条具体措施,让民营经济吃下定心丸。民营经济得到了真金白银的政策实惠,3.2万亿元的2900余个投资项目推介给民间资本。今年6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7.7万亿元,同比增长26%,金融支持小微和民营企业发展进一步落到实处。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发展信心得到明显提升。对规模以下小微工业企业调查问卷显示,今年二季度小微工业企业景气指数97.8,比一季度提高2.0个点,政策惠及面连续7个季度保持在六成以上。
  
  部分民营企业与小微企业经营压力仍然较大,下一阶段,要着力提升预期信心,引导地方在创新探索过程中加快形成一批务实管用的常态化机制。

  来源:经济日报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