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着力增强政府投资对全社会投资的带动作用
http://www.CRNTT.com   2023-08-31 08:22:49


 
  中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历史性跨越

  文章分析,中国能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持续大规模的投资建设活动有着密切关联。根据2003年至2019年基础设施投资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基础设施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四分之一强,平均比重达26.4%。2022年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约58万亿元,按此比重推算,当年基础设施投资额约15.3万亿元,规模超过房地产投资额(13.3万亿元)。

  需要注意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总体是补课型,基本特征是项目建设跟着最紧迫需要走。在财政分灶吃饭的模式下,各地方、各城市在推进项目建设过程中基本是各自为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的协调性、均衡性、可持续性等都存在明显短板和弱项。面向第二个百年,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对照,从现在开始的基础设施投资重点要从解决“有没有”向解决“好不好”转变。要在高标准保障未来现代化城乡体系、产业体系、生态环保体系、国防安全体系、人口分布体系等方面,全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为此,必须基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科学规划好建设蓝图,尽快开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体系高标准系统建设的伟大工程,并久久为功地坚持下去。据此估算,当前和未来的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将明显扩大,对企业和全社会投资的带动作用将显着增强。

  着力增强政府投资对全社会投资的带动作用

  文章强调,当前,在收入和预期等综合因素制约下,企业、居民的投资消费活动有待进一步活跃,必须尽快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强有力带动需求恢复。值得注意的是,反映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投资,今年以来其增速也呈现下降态势,累计同比增长率从1至2月的9%,降到1至7月的6.8%。这表明去年开始启动的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战略工程,其推进过程仍存在短板和障碍。

  针对需求侧面临的严峻形势,必须采取果断措施,显着加大政府基础设施投资力度。

  第一,进一步加大规划工作力度。既往的基础设施投资主要是紧迫需求引导,现在的基础设施投资需要转向规划引导。要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好国土空间布局,城乡布局,产业布局,生态环保布局和人口布局等各个方面的规划,据此做好网络型基础设施,支持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各类基础设施,高标准农田相关的基础设施等各类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的规划。规划要特别注重前瞻性,注重长远的国际领先性。依靠规划工作的支持,显着增加重大建设项目储备,支持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规模明显扩大。

  第二,进一步加强建设资金的保障力度。去年以来,围绕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确定了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通过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政策性金融等多种举措,有效支持了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同时也要看到,专项债属财政资本账户下发债,对基建项目的投资回报率有较强要求,缺少中近期投资回报的项目,难以获得相应财政资金支持。当前地方财政普遍比较困难,也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其筹集资金的能力。要着力解决这些资金制约问题,可考虑较大规模发行一般债,包括特别国债,有效增加事关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所需资金。对地方财政实行两本账,基础设施投资所需资金单独列收列支,防止地方财政困难影响基建项目筹资能力。

  第三,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评价体系。基于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目标的认知,要针对不同项目确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当前效益、长远效益等多个方面评价指标的合理组合比例,准确评价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投资效果。要特别重视项目建设进程的阶段性评价,使每一个阶段的建设工作都能够得到合理准确评定。要突出工程建设的质量标准,突出好不好的时代要求。要结合建筑业运行机制改革,通过总设计师负总责等方式,不断完善项目建设的责任约束。

  要尽快抓好相关工作的落实,全面加快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步伐,显着扩大基础设施投资规模,显着增加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给企业的订单数量,进而带动企业生产和投资加快恢复,使就业和居民收入形势逐步好转,使需求收缩尽快转向需求回暖,最终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