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技术难关 企业实现核心技术国产化
我国提出要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应用,实现燃料电池核心关键技术的国产化是其中重要一步。
电堆、空压机、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等零部件是燃料电池系统中最核心的环节和主要的成本构成部分。怎样实现国产化?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的企业都在积极探索。
质子交换膜被誉为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心脏”,是核心零部件的核心,此前一直依靠进口,被国外企业垄断。
为了把“吃饭的碗”端在自己的手里,国家有关部门在政策上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近年来,一批年轻的团队研发出了适用于各类氢能设备、各种规格的质子交换膜。
上下游企业攻坚克难 氢能发展走上快车道
在氢能全产业链中,氢的制取、运输、加注是产业上游的关键要素;燃料电池系统制造等构成产业的中游;下游主要对应燃料电池交通领域和建筑储能及热电联供。
记者在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调研时发现,上下游各家企业,都在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推进多领域示范场景应用。北京也在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建设一流国际氢能城市。
柴茂荣,国家电投集团首席科学家、国氢科技首席技术官,曾在日本研究氢能三十多年,2017年他回国创业,其中氢燃料电池汽车“八大关键零部件”之一的催化剂,被柴茂荣团队突破,在盛产西瓜的大兴庞各庄落地生产。
亿华通是国内较早研发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的民营企业之一,他们研发的氢燃料电池发动机不仅仅能满足公交车的运行需求,还能满足重型卡车在高速公路上的快速安全行驶。
亿华通公司率先在国内实现了燃料电池零部件的百分之百的国产化,也见证了中国燃料电池产业从技术研发为主向示范运营和产业化推进的重要转变。
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自启动建设以来,北京累计有超1800辆氢燃料电池汽车投入使用,多领域示范应用场景正在加快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