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目标和思路
http://www.CRNTT.com   2023-09-11 08:18:46


   
  一是充分认识产业体系完备与产业基础能力较弱之间的矛盾。中国虽然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农业和服务业也得到较充分的发展,产能高、规模大,但在某些细分产业高端环节发展尚不充分,低端产能过剩与高端供给不足并存。工业结构仍以一般重化工业为主,高端先进制造业如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集成电路等比重还不高。在国内发展条件、国际发展环境发生复杂变化的情况下,中国产业体系的缺项和短板问题容易被凸显和放大,成为制约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和安全稳定的突出问题。
  
  二是充分认识产业结构高度化与产业链控制力较弱之间的矛盾。在现行评价标准下,中国产业结构呈现明显的高度化特征,即第三产业占比不断提高,三次产业内部的现代农业、高端制造业、科技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高端产业占比也快速上升。同时,我们依然面临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产业标准话语权较弱等问题,高端产业领域中多数企业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处于中低端,缺乏对产业链的控制力和话语权。
  
  此外,中国产品质量不高、品牌影响力不大、市场服务能力不足、资源利用率和关键矿产品自给率较低,这些都不利于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找准建设主攻方向
  
  文章指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既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项长期任务,也是当前经济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我们必须加强战略谋划,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核心问题,既要坚持问题导向,也要坚持系统思维,既要坚持开放发展,也要坚持底线思维,既要注重体系建设,也要提升要素水平,找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攻方向,增强政策引导力和协同性,统筹推出一揽子扎实管用的政策举措。
  
  第一,运用系统思维,明确发展方向,解决实际问题。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要求相比,中国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坚持问题导向不等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明确产业体系建设方向,运用系统思维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例如,解决中国基础学科建设与原始创新能力不足问题,要从科学体系、产业体系、制度体系等方面统筹发力,从原始创新、技术应用、产品开发等上下游协同拉动,既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大企业的核心作用,又要运用市场化手段鼓励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同时还要全面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第二,坚持底线思维,统筹补短板和锻长板。当前国际形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不断加深,全球产业发展格局深刻调整。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重在补短板、锻长板,确保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力争在全球产业链布局和国际分工中占据有利位置。中国要集中力量,采取多种措施补齐产业发展的短板,做好应对预案,深入推进强链补链稳链,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性。同时,还要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在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第三,坚持供需两侧发力,拓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空间。供给与需求失衡是中国一些新技术、新产品不能快速突破的重要原因。例如,在一些重大工程项目中,消费者往往首选国际知名品牌而非国产品牌,企业创新的市场驱动不足。供给侧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要素投入与产出难以很好满足创新需求和填补空白的要求。从供给和需求两侧发力,要求我们既要坚决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又要强化科技、人才、数字、资金等要素的投入,扩大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加快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广阔发展空间,更好抵御风险、迎接挑战。
  
  第四,坚持统筹推进,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企业是产业发展的微观主体和重要载体。大型企业在国民经济和产业发展中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力量。要通过政策引领、机制建设、平台打造,促进大中小企业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数据链、资金链、服务链、人才链全面融通,推动形成协同、高效、融合、顺畅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有力支撑产业链供应链补链固链强链。鼓励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与上下游中小企业在技术攻关、生产验证、标准制定等方面加强合作,提高产业链协同创新和融通发展水平。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