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在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
http://www.CRNTT.com   2023-09-11 08:58:41


  中评社北京9月11日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是对构建新发展格局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重要遵循。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有助于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升全球经济治理能力和国际话语权、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实现了明显提升:国际循环的地理范围逐步扩大、贸易和资本双向流动与多元平衡性稳步提升、国际循环的产业领域不断拓宽、国际循环的层次逐步深化、国际循环的安全性持续提高、国际循环的绿色和包容性不断增强。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保持清醒,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必须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积极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坚定信心与决心,在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
  
  一、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经济日报发表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党委书记何秀超文章表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中国比较优势已发生变化,过去通过“两头在外”参与国际大循环带动经济高速增长的方式已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提升国内循环的质量和效率,提高中国在国际循环中的地位。同时,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经济循环格局发生了深度调整,各国内顾倾向上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发生局部断裂,直接影响到中国国内经济循环。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0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指出,“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0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全面部署。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根据中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是对客观经济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自觉把握。事实证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立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为我们明确了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明确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在全球配置资源能力,更好争取开放发展中的战略主动”。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经验与世界经济发展史均表明,经济全球化是历史潮流,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旨在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局面,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国内大循环提供强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视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改善中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要通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增强中国出口产品和服务竞争力,推动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可见,国内国际双循环是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国内大循环的畅通势必会通过贸易、投资等带动全球资源流动、国际产业转移、国际分工合作,从而带动和畅通国际循环;国际循环能够为国内大循环提供市场、资源、资金、技术、人才以及互补的产业配套和合作分工等,有利于国内大循环的健康运转。
  
  二、准确理解和把握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的内涵
  
  文章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202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2023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国内外大循环的动力和活力”。以上论述为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在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其内涵。
  
  一是更大范围的国际循环。一方面,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实现全方位、差异化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在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和超大特大城市的开放先导地位的同时,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通过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另一方面,由主要鼓励出口和引进外资的单向流动,拓展到包括扩大进口、鼓励对外投资的贸易和资本双向流动与多元平衡。积极提升进口和出口层次和质量;通过双向投资协调发展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培育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二是更宽领域的国际循环。减少制约要素流动的“边境上”和“边境后”壁垒,推动跨境互联互通;建立健全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开放平台建设,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扩大优质服务进口;消除“数字鸿沟”,助推服务贸易数字化进程,积极发展服务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有序扩大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开放,推动数据跨境流动和数字服务贸易发展,打造服务贸易开放新高地,引导更多外资投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等领域。
  
  三是更深层次的国际循环。一方面,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不仅要加快构建与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相衔接、相协调的国内规则和制度体系,而且要通过在国内实施一系列制度创新,努力将国内规则变为国际通行规则。另一方面,重点是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深化首创性、集成化、差别化改革探索,并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等,致力于构建贸易、投资、人才、运输自由便利和数据安全有序流动的高水平开放政策体系。
  
  四是更加安全的国际循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安全问题摆在非常突出的位置,强调要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中国在推进高水平开放的同时,必须处理好开放与安全的关系,确保粮食、资源、能源、核心技术、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五是更加绿色与包容的国际循环。提升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应深度参与绿色低碳等国际合作,发展绿色贸易,培养绿色动能,这是贸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促进绿色投资,引导外资进入节能环保、绿色服务等产业,将绿色发展作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社会责任,推动绿色低碳技术“走出去”。同时,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还体现在营造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环境,推动多边、区域等层面贸易规则协调,不断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形成更多务实合作成果,使各国人民共同享有发展机遇和实惠。
  
  三、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是中国及世界发展的需要
  
  文章认为,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是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内在需要,是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升全球经济治理能力和国际话语权、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一,有助于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一方面,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有助于突破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堵点、卡点、脆弱点,有利于拓宽经贸合作渠道,畅通国内循环,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稳定安全的供应链保障,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另一方面,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有助于增加差异化产品类型,优化消费品供给结构,满足国内消费升级需求。而且,多样化和高质量的中间品进口,有助于提升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激励企业研发创新,增强内生增长动力。
  
  第二,有助于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一方面,更大范围的对外开放,有助于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全国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打造统一的商品、服务、要素和资源市场,消除区域、城乡、行业间商品和要素流动的壁垒,提升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更深层次的制度型开放,不仅有助于深化市场化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且有助于推动国内制度创新,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吸引全球优质资源,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打造发展新优势。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