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生态治理让阿拉善“增绿”又“生金”
http://www.CRNTT.com   2023-09-12 17:01:56


 
  水生态向好开启群众致富门

  漫步在阿拉善额济纳旗大戈壁北端的居延海,湖水清澈,鱼游浅底,鸟翔天际,绿水蓝天相映成趣。“没想到茫茫戈壁沙滩还有这样让人流连忘返的生态画廊!”看着眼前的美景,来自河南的游客王明阳感慨不已。

  “还记得十几年前的居延海,沙海茫茫,寸草不生,荒凉一片,如今通过国家实施的黑河水量调度和配套水利工程,居延海湿地生态维护系统趋于完善,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见证了居延海变化的额济纳旗湿地保护执法大队队长徐志刚说。

  记者发现,随着居延海生态环境的不断好转,包括天鹅在内的绝迹近10年的候鸟再次现身,湖边的灰雁、黄鸭等已经形成一定种群规模,鸟类种群数量不断增加。

  2012年以来,阿拉善盟坚持以规划引领水利建设,积极发挥水利内生动力,不断完善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体系,通过制定《阿拉善盟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阿拉善盟“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阿拉善盟“十四五”水资源配置利用方案》等文件方案,相继实施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节水增效建设项目、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牧区储水窖工程等一批民生水利工程,从根本上改善了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黄河内蒙古阿拉善盟应急分凌(洪)工程前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乌兰布和沙漠生态锁边引水工程推动顺利,黄河西岸补水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随着水生态持续向好,到额济纳旗旅游观光的游客持续增多,当地群众通过开办农家乐、民宿客栈及出售旅游商品等,吃上了“生态饭”,开启了“致富门”。

  “有了良好生态环境,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我们销售农畜产品,一年可增收5万多元。”额济纳旗苏泊淖尔苏木伊布图嘎查农民刘勇高兴地说。

  科学治沙让大漠焕发生机

  8月的腾格里沙漠边缘大片梭梭林郁郁葱葱,与梭梭相伴相生的肉苁蓉长势良好,曾经的荒芜大漠焕发勃勃生机。

  在沙漠里种一棵树有多难?“比养活一个孩子还难!阿拉善戈壁荒漠上随处可见的人工梭梭、花棒等,都是经过几十年探索才种活成林的。”阿拉善盟林草局治沙造林科科长海莲说。腾格里沙漠面积约4.27万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阿拉善左旗境内。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遏制生态恶化趋势,阿拉善治沙人积极响应“绿化祖国”的号召,开始向沙漠进军。

  20多个林场和治沙站先后在沙漠腹地和沙漠边缘建立起来,以沙枣、榆树、杨树为主的人工林在沙漠边缘、工矿企业、城乡居民点及其他有水源、适宜植树的地方大面积建立起来,为当时全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受乾旱缺水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到20世纪90年代末,无法自我更新的乔木林开始大面积死亡。“乔木需水量大,在乾旱缺水的阿拉善盟难以生存更新,而梭梭、花棒等本土沙生植物抗旱、耐寒,更能适应阿拉善盟的气候条件。老一辈林业人逐渐意识到,生态恢复和建设必须适地、适树,所以便开始探索培育以梭梭为代表的乡土沙生植物。”海莲说。

  为防沙治沙,全面改善生态环境,阿拉善不断优化“沙漠戈壁为域,绿点绿廊镶嵌”的生态空间布局,依托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西部荒漠综合治理等国家重点生态治理工程,以社会公益造林为补充,大力推进沙化土地综合治理,逐步形成了飞播造林种草、围栏封育、人工造林种草“三位一体”的防沙治沙生态屏障建设格局,使全盟林业生态建设一改过去只靠人工造林“单条腿走路”的局面,走上了科学的综合治理轨道。

  据统计,建盟40多年来,阿拉善累计完成荒漠化治理任务91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建盟初的2.96%提高至8.37%;全盟林草产业总产值达199.5亿元,沙产业增加值由2016年的15.42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70.49亿元,年均增长51%。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