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少数民族文字古籍资源不仅展现了现存民族文字古籍的风貌,其内容本身也是中华文明历史上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
让古籍在数字世界重生
对于珍贵而脆弱的古籍资源来说,数字化是目前兼顾保护和使用的最好方法。同时,数字化也为古籍资源保护和使用开拓了新的天地。
“民族文字古籍特藏”专题库中的10世纪回鹘文《玄奘传》写本有着一段传奇经历。
《玄奘传》是玄奘弟子慧立记述其师生平及西行求经经过的文献,其内容可与《大唐西域记》相互补证,是今人研究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亚和印度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珍贵史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这部经典于10世纪由胜光法师从汉文译成回鹘文。
1930年,回鹘文《玄奘传》写本在新疆出土。这是一件孤本。它的发现不仅对研究维吾尔族古代语言有着重要价值,更体现着中国古代的文化交流。时任国立北平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前身)副馆长的袁同礼,得知消息后立即派他的兄弟前往当地进行收购,但此时该书已被书商拆散。最终,国立北平图书馆购得240叶,其余部分则散落在多个国家的博物馆和收藏者手中。
1932年,德国学者葛玛丽将当时国立北平图书馆所藏的240叶《玄奘传》借走,不久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数次催还均无下文,不少人觉得这部珍贵典籍已经回归无望。直到1946年,事情发生了转机。葛玛丽不仅将借走的原件完璧归赵,更令人意外的是,她还将原本由法国考古学家海金购得的另外8叶也一并归还。如今,回鹘文《玄奘传》共存残卷394叶,其中248叶保存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