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1月28日 星期二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电讯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一份建议催生了中国工程院
http://www.CRNTT.com   2023-09-22 11:49:36


 
  我国的国际科技交流也陆续恢复。1978年,罗沛霖随中国电子学会代表团访美,参观了美国工程科技界最高水平的学术机构——美国国家工程院。在此次参观中,罗沛霖瞭解到美国国家工程院在奠定美国科学技术全球领先地位中的重要作用。同年,瑞典、美国、墨西哥、澳大利亚、英国的工程科学院发起成立了“工程科学院及同类组织会议”,后更名为“国际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理事会”(Convocation of Academies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ical Sciences,简称CAETS)。该组织的主旨是讨论世界重要的工程科学技术问题;加强国际工程技术事业合作,促进经济和社会福利发展;鼓励尚无工程科学院的国家建立工程科学院。张光斗于1978年夏应邀参加该组织的会议。自此,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与该组织的联系日益增多。

  当时,我国还没有成立工程院,并且由于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的名额有限,许多在工程技术方面贡献卓著的工程师无法进入院士队伍。罗沛霖、张光斗等科学家深刻地认识到,缺少了工程院,党和国家关于重大工程技术的科学决策会缺少权威的咨询意见以及论证评议环节,我国重大的工程技术和技术科学成果的鉴定无法进行。同时,没有院士头衔的专家在参与一些国际顶级会议时会面临困难。这一情况严重阻碍了我国工程界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也势必会影响到我国工程技术的发展。成立中国工程院的想法,在几位科学家的心中逐渐酝酿成型。

  1980年11月5日,张光斗和张维经过长期思考和精心准备,撰写完成了《关于成立中国工程科学院的意见》。他们从拟建中国工程科学院的性质和任务、成立缘由、筹备办法、组织和条件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思考,提出“要使我国工业生产大大发展,加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减少引进外国装备,增加我国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必须重视并大力发展我国的工程科学……我国成立工程科学院,作为党和政府的咨询机构,能起到这方面的作用。”

  1981年,罗沛霖联合张光斗、吴仲华和师昌绪等院士,在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的学部大会上正式提出了成立中国工程院的建议。此建议虽然得到了一部分人的认可,然而由于时机尚未成熟,提案没能实现。

  几位科学家并未气馁。1982年,师昌绪、罗沛霖、张光斗、吴仲华4人联名在《光明日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实现四化必须发展工程科学技术》的文章,阐明了工程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同时,他们再次在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全体学部委员会议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张光斗在会议上做了题为《建议成立中国工程科学院》的报告,说明成立工程院的意义和必要性。

  同年,罗沛霖发表了《技术科学在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地位》《科学技术发展与经济发展中的若干经验的探讨》等文章,系统介绍了美国、日本、西欧和苏联的科学技术经验,强调中国要重视基础技术和应用科学等的发展。这些文章的发表对全社会形成对科学技术的认同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