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以乡村全面振兴推动现代化建设
http://www.CRNTT.com   2023-10-01 09:01:58


   
  推动农村现代化。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农业因人类定居而兴,村落因农事活动而聚,乡村不仅是农业生产的空间载体,也是广大农民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故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农业生产、农村建设、乡村生活生态良性循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进农村“物”的现代化。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统筹推动乡村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加强法治教育,推进移风易俗,提高农民科学素养,推进农村“人”的现代化。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以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为优先方向,围绕让农民得到更好的组织引领、社会服务、民主参与,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在实践路径上,要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解决短板弱项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文章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同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中国农业农村发展步伐还跟不上,“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问题比较突出。现在,农业农村仍然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解决现存短板弱项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我们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充分彰显了党的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向全世界展现了我们党领导亿万人民创造的人间奇迹。同时要看到,一些地方脱贫基础还比较弱,脱贫地区防止返贫的任务还很重;脱贫地区产业普遍搞起来了,但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支撑还不强;部分脱贫群众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但收入水平仍然不高,返贫风险依然较高。对此,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对易返贫致贫人口要加强监测、及早干预,对脱贫县要扶上马送一程,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新的致贫。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持续巩固和拓展已经取得的成果。
  
  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促进农民农村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着力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要增加农业收入,加快农业产业化,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要增加非农收入,支持农民创新创业,加快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使更多农村居民勤劳致富;要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盘活农村资产;要保障农民转移性收入,保持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振兴乡村,不能就乡村论乡村,还是要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牢牢抓住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窗口期,切实发力。一是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二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强化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三是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县域统筹,赋予县级更多资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权,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加强顶层设计,坚持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