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点及实现路径
http://www.CRNTT.com   2023-11-02 08:50:06


新质生产力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重点聚焦技术含量高的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强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增强发展新动能。
  中评社北京11月2日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深入领会这一重要概念,有助于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

  光明日报发表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贾品荣文章表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当关键科学技术实现突破并发生质的变化时,必然会引发生产力核心要素的变化,产生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重点聚焦技术含量高的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强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增强发展新动能,但不意味着抛弃传统产业,强调传统产业应通过改变生产方式不断提高生产效率。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质量发展的特征。首先是科技供给的高质量,即通过科技创新引领生产力变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表现为在原始创新、基础研究、前沿科技探索、关键核心科技、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获取、高水平科技人才培育等方面不断占领制高点。其次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高质量,即将先进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现实问题提供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解决方案和操作范式,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带动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

  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文章提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中国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中国未来不断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努力方向。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途径,包括营商环境改善、增加研发投入、强化技术创新能力、提高教育质量等。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中国经济总体上仍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其原因在于部分产品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不在自己手中,品牌优势也不突出,由此产生高产值、低收益的问题。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克服高端制造业的技术短板,增强先进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深度融入绿色化。新质生产力具备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特征,强调维持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应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打造高效生态产业集群,通过技术创新改造传统高耗能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跃迁至价值链的高端水平。

  打造数字核心技术。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3D打印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创新,使得数字技术与其他技术领域不断实现跨界协同。数字技术创新通过数字网络和智能算法将对未来的生产流程、生产模式、管理方式产生颠覆性影响。伴随数字技术创新在各产业领域的渗透、覆盖和应用,赋能效应逐步扩大,将有力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释放人才活力。高层次创新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快培养能够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壮大新兴产业人才队伍,让创新型人才转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引领者、推动者。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