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科学把握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特性
http://www.CRNTT.com   2023-11-03 09:00:05


   
  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产业链的全球化布局以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为基本逻辑,在全世界范围寻找最优生产方案。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持续发酵,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未来全球制造业和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将朝着区域化、本土化、数字化等方向加速调整和重塑。产业安全风险日益上升为重要议题,各国都开始谋求建立独立自主、安全可控的产业体系。
  
  在此背景下,中国面临如何确保产业安全、增强发展主动权的重大挑战。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积极探索在开放型经济体系下有效提升国家产业安全水平、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有效路径。
  
  一方面,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对标《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反对保护主义,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以国内大循环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强大竞争力、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强大推动力,培育更多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促进中国产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在全球市场中提升产业竞争力。
  
  另一方面,要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卡脖子”薄弱环节,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着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高端芯片、操作系统、新材料、重大装备等核心技术的率先突破,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有效推进强链补链稳链。积极开展重点领域产业竞争力调查和产业安全评估,完善产业安全管理体系,尤其是建立权责清晰、多部门紧密协作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管理体系。强化产业安全政策对中国制造业发展规划、重大科技专项、反垄断等经济政策制定实施的指导和协调作用。
  
  协调性
  
  文章强调,产业体系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系统。这个系统由技术、资金、劳动力、自然资源等要素组成,并在空间组合和时间连接的相互作用下,发展形成具有复杂结构的生态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协调性是指在产业结构演化过程中,各类生产要素有机组合、各类企业高度协同、各产业之间有效配合、产业链条各环节有序承转、实现区域合理布局的产业体系运行状态特性。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构建要素高效配置、产业有机协调的体制机制,进而推动产业门类之间、区域之间、上下游环节之间、大中小企业之间、资金技术劳动力各要素之间的高度协同耦合,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使产业结构呈现出高级化、合理化演进趋势。
  
  提高产业体系的协调性,是解决区域和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手段,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没有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就不能有序承转联通,供给和需求无法高效动态平衡,国内大循环就无法畅通无阻,国内国际双循环也就不能有效相互促进。新时代以来,中国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无论从三次产业产值和就业比例关系、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方面看,还是从区域协调发展、企业成长过程方面看,都表明中国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合理化发展。
  
  需要看到的是,中国产业体系的协调性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市场化对接融合机制和服务体系尚不健全,科技创新的要素和成果还不能很好地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实体经济在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支撑作用还不够强,实体经济产业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不平衡,存在经济“脱实向虚”趋势,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还不够强,金融业和实体经济产业之间资金循环存在堵点和淤点;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还有待推进,贸易成本高、要素流动成本高问题较为明显,基于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和比较优势的产业分工格局还有待完善,城乡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还比较显着;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有待提高,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程度不够,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有待深化。针对这些问题,需促进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提高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协调性。
  
  一是深化科技和产业创新体制改革,不断加强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形成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完整的创新体系,努力修补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之间的链条,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二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重视培育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产业工人。加大力量培养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形成实体经济吸引这些高素质人才的体制机制。
  
  三是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畅通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循环,健全实体经济中长期资金供给制度安排,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强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功能。
  
  四是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新兴数字产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进一步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利用数字技术对制造业、服务业、农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全链条改造,大力开拓数字化转型场景,不断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五是大力推进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产业、传统产业有效协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着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等深度融合。
  
  六是加快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促进各类产业要素有效流动配置。基于主体功能区定位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断完善高新园区、产业园区的功能和布局。
  
  包容性
  
  文章分析,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包容性是指产业体系内的现代产业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技术创新在促成产业现代化、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会影响收入分配格局。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数字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发达国家大多呈现出收入差距逐年扩大的趋势。国外数字经济发展已经表明,数字技术广泛应用过程中会给就业和收入分配带来冲击:明星企业占有了绝大部分利润、数据和市场份额;相对于资本要素所得劳动收入份额持续下降;数字技术对操作性技能劳动者替代引发收入分配极化趋势。在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要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动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引导科技人员开展负责任的研究与创新,促进共享发展。具体而言,更加积极地消除城乡之间、社会不同人群之间的数字鸿沟,更加主动地推动数字技术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中的应用,建立适合新就业形态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提升劳动者数字技能水平,使数字经济红利更好惠及大众。同时,还要不断完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通过分配制度的完善提高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包容性,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