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1月4日电/随着全球新一轮人工智能浪潮涌动,尤其是AI大模型竞相落地,“算力租赁”成了市场热点。在A股市场,只要有上市公司宣布跨界进军算力租赁领域,就会引来资本推波助澜,引发股价异动。
算力是AI大模型的基础支撑。随着互联网企业以及科技企业纷纷推出大模型,算力需求大幅增加,国内开始面临算力不足的情况。算力云端租赁服务也就成为一门看起来不错的生意。一方面,算力租赁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需求旺盛,市场空间巨大。因为算力租赁能够有效降低训练大模型的门槛,深受中小企业和科研院所欢迎。另一方面,政策利好不断。近期,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鼓励各方主体创新探索智能计算中心建设运营模式和多方协同合作机制,提升算力供给能力。
蛋糕很大也很好吃,但吃进嘴里并不容易。有分析指出,算力租赁的核心资源在于资金、客户和运维能力,其中前两者最为核心。组建智能算力中心,需要购买大量固定资产,这对上市公司筹集资金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同时,客户在选择服务提供商时,不仅关注上市公司资金实力,也会考虑主营业务匹配度问题。因此,算力租赁不仅仅是租“卡”,而是一整套运营维护服务,如果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不涉及通信或者网络,就很难获得客户信任。
有业内人士不无忧虑地指出,目前公开表示去做算力租赁的企业,有大部分无法拿到稳定的“卡”资源,拿到“卡”也可能组不成服务器,组成服务器也不一定能组成集群。虽然略显悲观,但跨界进军算力租赁领域的难度由此可见一斑。
对跨界企业而言,不确定因素有很多。比如,在当前算力供不应求时,算力租赁厂商具有较高议价能力,未来一旦算力资源紧缺程度缓解,其议价能力也势必减弱。届时,上市公司将面临租赁收入下降、折旧加速等不利情况。在供给不足的情况下,算力租赁受到资本关注本是好事,但在A股市场,一些资本并不在意产业发展的逻辑,更多是想炒一把就溜之大吉,不管炒作过后是否会留下一地鸡毛,这严重影响了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
中小投资者要清醒地认识到,热门概念可能意味着对市场未来走向的深入挖掘,但也可能仅仅是一个市场炒作的借口,或者是个别上市公司的借题发挥。需提高警惕的是热点背后的风险和教训。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温宝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