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打好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组合拳”
http://www.CRNTT.com   2023-11-14 09:07:17


   
  塑造数字经济优势,促进数实融合
  
  文章认为,随着新一代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深刻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成为未来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战略制高点。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超过50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40%,在提高生产要素投入效率、开拓新市场空间、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的作用愈加凸显。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赋能实体经济,是加快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协同推进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途径,是中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
  
  发展数字经济,技术与市场是两个关键要素。纵观全球技术革命历程,每一次底层技术的突破,都会带来新一轮市场迭代,形成实体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一方面,应围绕加快技术赶超步伐做文章,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提升核心技术的研发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卡脖子”问题,将发展数字经济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另一方面,应围绕促进供需高水平良性循环下功夫。在生产端,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发展壮大,以数字赋能提高农业、服务业效率。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做大做强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加快在人工智能、云计算、虚拟现实等领域形成新突破,努力在全球产业链优化升级中抢占先机。在需求端,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利用数字经济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进一步创造新的投资、消费需求,释放内需潜力。此外,充分发挥平台企业作用,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支撑保障
  
  文章强调,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各国经济发展历史,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的跃升,都离不开相关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和科学规划布局。中国已建成了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机场港口、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为中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当前科技发展新形势对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在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上持续发力。
  
  加强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既要注重能源、交通、通信等“硬环境”类基础设施建设,也要提升政策、服务、金融、信用、法治等“软环境”类基础设施水平。一是加强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应加强铁路、公路、水利、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降低物流成本,加快构建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现代能源体系建设,优化电力供应布局,增强新能源储存和应用。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加快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等。强化文化、教育、体育、医疗等领域基础设施投入,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有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二是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新一代通信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算力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领域支持力度,为万物互联、人机交互等应用提供支撑。要前瞻性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产业创新基础设施,支持信息科技、生物医药、基础科学等领域技术研发。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离不开良好营商环境的支撑。要深入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多层次供给体系,促进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融合发展,提升金融服务的适配性。要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积极打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奖惩分明的信用环境、开放便利的市场环境,努力“放”出效果、“管”出质量、“服”出红利,增强实体经济发展的“软实力”。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