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如何推进
http://www.CRNTT.com   2023-12-04 07:50:35


  中评社北京12月4日电/在今年9月召开的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这一重要指示突出强调了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大意义。

  光明网发表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李婧、北京大学二级教授,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北京大学—中国银行欧盟经济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王跃生文章表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新型工业化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重要论述,极大丰富了全党对于中国特色工业化的规律性认识,也是我们深入理解新型工业化、制定相关政策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根本遵循。正是在此指导下,近年来中国新型工业化取得重大进展,工业规模持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快速提高,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中国连续13年位居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拥有门类最为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四成以上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上升至第11位,航空航天、重大技术装备、电子信息制造等领域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产业结构方面,2022年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15.5%、31.8%,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13%,新能源汽车、光伏等重点产业已跻身世界前列。与此同时,区域协调发展、节能环保与绿色低碳成为中国工业化的鲜明特色。

  如今,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错综复杂,逆全球化与新全球化潮流交织、博弈加剧,新一轮科技革命起伏跌宕等诸般正负面因素深刻影响之下,中国推进新型工业化机遇与挑战兼具。我们要坚持系统观念,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把握党和国家在新型工业化方面的大政方针,将人民至上思想贯穿工业发展全过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以科技创新为第一动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文章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为基础推进新型工业化是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制高点的制胜之道。要大幅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进程。

  首先是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在科技创新中的核心作用。经济学表明,科技创新是以一定领域的研发投入强度为基础的,而各自为战、“撒胡椒面”式的研发投入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也证明,以国家战略为基础的重点投入和举国体制具有鲜明的优势。因此,新型工业化过程中的科技创新,当然不能丢掉这个被理论和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战略。应当以国家使命和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筛选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的难点与卡点,实施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以“链长制”为抓手,完善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协调机制,构建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打破创新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壁垒。

  其次,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引导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我们的经济现代化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现代化,在加快科技创新过程中,仍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信号显示和资源配置引导作用,强化市场机制的激励作用,让市场主体成为创新主体,也成为创新的受益者。政策上,要加大对企业研发投入的税收优惠及财政支持力度,鼓励优质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构建国家高水平研发机构,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通过重大场景驱动和产业政策引导,鼓励科技型骨干企业超前布局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挥细分领域创新优势,打造大中小企业深度融通创新的产业生态。

  再次,完善创新成果转换体系,加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研究机构与企业的合作,与市场的对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鼓励工业企业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共建创新联合体和创新平台,疏通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简化科技成果转化办理流程,完善对首台(套)产品推广应用的支持机制,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以新旧产业协调并进为内在要求,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文章认为,中国产业发展正处于增长动能转换、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时期,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使新兴产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传统产业和生产方式则面临改造升级的迫切需求。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必须在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方面两者兼顾,协调并进,统筹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与新兴产业培育壮大。

  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首先是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在增量上做文章。过去若干年来,中国在国家战略指导下新兴产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在信息技术、数字经济相关产业、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未来,应紧紧抓住世界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进一步做强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根本改变中国产业结构面貌。在这一过程中要发挥中央和地方、政府与市场等多重优势,加强地方重大项目窗口指导,引导地方根据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差异化布局新兴产业,打造地方差异化布局、互补式发展生态。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