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希腊寻求拓展对华关系。2023年11月,希腊总理米佐塔基斯率团对中国进行了正式访问,访华期间他高度赞赏中方在国际地区事务中秉持的公正立场,并表示希腊愿成为中欧合作的桥梁。其中部分访华人员还参加了11月5-10日在上海举行的第六届进博会。
第三,塞尔维亚加强对华关系。2023年10月,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来华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访华期间,两国政府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中期行动计划、产业与投资合作谅解备忘录等多项合作文件。值得关注的是,双方还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这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签署的首份自贸协定。
此外,2023年丹麦、瑞士和部分中东欧国家也曾派员访华。其中,2023年3月,丹麦外交部常务秘书叶普赴京举行中丹副外长级政治磋商;11月,丹麦议会外交政策委员会代表团访华。2023年3月,瑞士外交部亚太司司长来华进行政治磋商。另外,2023年5月和11月,中国宁波和沧州分别举办了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和第五届中国-中东欧国家中小企业合作论坛,大部分中东欧国家官员和企业皆积极参与上述两个国家级机制平台的活动。
四、欧洲对华政策暗含结构性隐忧
尽管2023年欧盟及一些欧洲国家主动恢复和发展对华关系,但中欧关系中一些长期存在的矛盾因素,成为中欧关系中的长期隐忧。
首先,“经济与科技竞争”政策下的“去风险”。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去年4月访华前再次重申了实施对华“去风险”政策,以代替“脱钩”政策;7月德国发布的该国首份“对华战略文件”也将对华“去风险”与“脱钩”相区别。德国总理朔尔茨强调他“反对(对华)脱钩”,并表示“去风险化不是去中国化”,等等。然而欧洲所谓的“去风险”含义模糊不清,欧洲各界均没有充分确定需与中国“去风险”的具体范围或领域,也没有达成内部共识。
从2023年实际情况来看,欧洲对华“去风险”范围实际上超越了经贸领域。除呼吁欧洲企业在关键原材料和投资市场等方面降低对华“依赖”,从法律角度推动“供应链法(草案)”“反胁迫工具法”等制订外,欧盟和部分成员国还在高科技和高等教育合作及人员交流方面对华施限。因此,“去风险”政策不仅已嵌入中欧经贸领域,更延伸到了非经贸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