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网评:“嘴替”可以代替表达但不能代替思考
http://www.CRNTT.com   2024-01-22 12:04:49


 
  显而易见的是,“互联网嘴替”降低了网络上的观点表达成本。有些网民一旦发现“嘴替”和自己观点相近,便不再勤于发声,这就让部分网民养成了思考惰性。只贪图尖锐、犀利的“嘴替”带给自己一时的“爽感”,沉浸在网络批判中难以自拔,却对一些事件失去了自身独到的见解和看法。如果“嘴替”不再是网民意见的延伸和凝练,如果“嘴替”有朝一日代替了大众的思考,反客为主,成为了网民情绪的指挥棒。那么就会让观点裹挟了民意而不是代表民意。

  互联网本身应当是多种意见交换与表达的平台。“嘴替”的观点只能作为一家之言而存在。唯有汇集大家的观点、意见、感受、思考,才能营造一个内容丰富,氛围和谐,生态健康的网络环境。一个好的系统内不止一种要素,一个好的舆论生态也不可能只有一种声音,大众思维观念的同质化不可取。“嘴替”固然方便,但不能替代了个人思考。它的存在的价值也不能仅仅止于情绪表达和缓解压力。一些好的“嘴替”范例可以成为交流和表达技巧的模板,去提升大众的语言文化素养,也可以为网民提供有价值的建议,激发他们的思维灵活性。

  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对于受众来说,要合理运用“互联网嘴替”的积极一面。同时又不能过分依赖“嘴替”,放弃思考的权利,造成话语权和表达权的“自我剥夺”。要鼓励网民进行理性化,广泛化,深刻化的思考。对于一些频繁借助“嘴替”而害怕自主表达的青年人来讲,问题不在于“不想说,不会说,不敢说”,你可以“说不好”,但绝不能“不去说”。毕竟,“表达困难症”终究有药可治,但“网络失语症”一旦养成,却是需要颇费周章治疗的沉屙痼疾。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