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老手艺人沈瑞光:守好“竹火笼”温暖山乡人
http://www.CRNTT.com   2024-01-23 11:35:38


  中评社北京1月23日电/据福建日报报导,大寒刚过,气温骤降,大山深处的福安市松罗乡飘起了雪花,村里的老人又拿出过冬“神器”——竹火笼。

  竹火笼,古称熏笼,其历史可追溯到汉代,称得上是寒冬里的温暖守护。《清稗类钞》这样记载:冬日,人皆携一火笼,以竹编为笼,内置火钵。

  福安竹火笼主要由篾编竹体与陶钵内胆两部分组成。陶钵内胆取料讲究,是由山黄土与海黑泥按一定比例相互糅合烧制而成。其工序严谨,有很好的聚热性,样式精巧;竹体主要选用老毛竹,因其竹皮柔韧富有弹性,弯曲时不易折断,且竹节间距长,更易于制作和储存。

  福安洋西竹火笼编制技艺作为代表性传承手工艺,2018年被收录于民间工艺纪录片《丝路百工》;翌年,被列入福安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做工讲究,曾远销国外

  一条板櫈、一条围裙、一把篾刀,年过六旬的沈瑞光扛着清早进山砍回来的毛竹,在自家门口忙乎起来。

  只见他手法干脆利落,不需要尺子丈量,一根完整的毛竹转眼就变成了粗细、长短各异的篾片、篾丝。一条条竹篾先用圆口编织法重叠散开,互相织成一个圆。再将较短的竹篾向内扣,较大的竹篾向下压,用一根长约一米的细篾箍紧钵体。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沈瑞光边做边和路过的邻居唠家常,无需全程盯着手看。

  沈瑞光18岁起跟着父亲学做竹火笼,一干就是几十年,手法娴熟。“锯竹、削节、刮青、破竹、劈篾、刮篾、编织,竹体制作这7个步骤有讲究,纯手工完成,不下苦功夫,肯定做不来。”他说。

  竹火笼制作,慢工出细活,即使是有着多年经验的沈瑞光,一天也只能完成三四个,能坚守到今天实属不易。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