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探索符合国情的城乡融合发展道路
http://www.CRNTT.com   2024-02-03 08:59:45


   
  着力解决深层矛盾问题
  
  文章指出,在制定目标、规划路径、设计政策的过程中,要把握当前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的新形势,着力解决存在的结构性、体制性、机制性矛盾和问题。
  
  一是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要致力于突破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避免城乡割裂、要素单向流动,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强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领域投入,进一步消除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制度障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间要素双向流动、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实现城乡资源交互、产业融合发展,以城市发展带动和促进乡村发展,以工业发展带动和促进农业发展。
  
  二是强化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城不仅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枢纽和依托。要把县域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和人居环境治理。以县城为载体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吸引农村居民向县城迁移流动。通过创设产业园,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探索灵活就业机制,增加县城对所在县域农村居民的吸引力,实现非农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创业。通过县域经济发展推动市域经济发展,进而推动省域范围实现城乡融合。
  
  三是率先实现农民工群体城镇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需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更好推动农民工群体城镇化,需以系统观念继续推进分工分业。多措并举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就业提供保障,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解决好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等一系列问题,让更多农村居民进城安家落户、稳定就业,成为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来源。要积极扩大乡村就业空间,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乡村旅游和农村服务业,引导新生代农民工从事新产业、新业态,深入实施返乡创业能力提升行动、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促进新业态发展,通过乡村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多元化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创新农村劳动力就业领域和方式。降低就业成本,提高就业效率,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
  
  四是深化改革激活城乡要素市场。实现城乡融合,需着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使农业和工业有大体均衡的劳动生产效率。就激活土地要素而言,要把握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政策,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在严防耕地“非农化”特别是“非粮化”的前提下,优化土地经营制度,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就经营方式而言,随着大量农村居民向城市迁移和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和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进一步深化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将是未来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规模化、专业化的必然选择。
  
  五是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各地需明确目标、创新方式方法,着力形成资源配置引导、产业引擎驱动、基层治理支撑和服务供给有效的城乡融合发展环境。需推动城乡发展一体规划,以县域为整体,统筹规划全域覆盖、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实现统一建设、统一管护、统一服务,为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提供保障。需制定明确的时间表、路线图,明确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目标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目标,在实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建议将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作为战略性目标和约束性要求,以10年或15年为期量化、细化,设目标、明要求、探路径,确保长期目标有约束性,年度目标有弹性。需优化政策组合,统筹使用补贴政策和价格支持政策,有针对性地出台具有地区差异性的农业补贴政策,新增补贴向粮食主产区、脱贫地区和边远地区倾斜,充分发挥财政转移支付对缩小农民内部收入差距的引导作用。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资产投入,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业,按照国家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要求,增强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农村的信心,大力扶持智慧农业、数字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