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中国在新形势下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进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经济发展是质和量的有机统一。质,主要是指经济的结构、效益、自主性、竞争力等;量,主要是指经济的规模、增长速度等。新型工业化将推动经济的质和量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并进。一方面,新型工业化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劳动生产率、安全水平、能效水平等,加快形成创新驱动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另一方面,新型工业化强调以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要求实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并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这必然带来内需的持续增长,从而推动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塑造经济发展新优势
文章指出,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发展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但总体来看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更好发挥创新引领作用,推动新型工业化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成效,通过发展优质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先进制造,更好塑造经济发展新优势,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
一是发展优质制造,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中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一些低水平的产品和服务供给超出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一些产业发展尚不能适应消费升级趋势,制约了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发挥,不利于进一步激发内需潜力。发展优质制造,就是要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推动企业加快产品创新、服务升级、质量提升,培育壮大新型消费,推动消费提质扩容,更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多层级的需求。
二是发展智能制造,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发挥中国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中国制造业门类齐全,多数材料、组件都能在中国找到本土供应商,高效协作的制造业网络不仅能满足大规模标准化生产需求,而且能快速响应个性化定制需求,形成了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然而,由于部分产品技术相对落后,制造工艺水平还不够高,在性能和品质上与国外先进水平还有差距,一些原材料和零部件还需要从国外进口。发展智能制造,就是要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改造提升现有产业,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效率改进,实现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三是发展绿色制造,加快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充分发挥中国丰富的新技术应用场景优势。我们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双碳”工作取得积极成效,这也是中国通过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大举措。更好实现“双碳”目标,必须积极推动新技术大规模快速应用和迭代升级,加大前沿技术攻关力度,强化科技创新对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支撑作用。中国市场规模巨大,具有丰富的新技术应用场景,能够为绿色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供良好条件。发展绿色制造,就是要采用先进绿色技术对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进行绿色化改造,进一步完善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这不仅能有效促进重点产业发展效率和水平的提升,而且能带来绿色环保产业的发展壮大。
四是发展先进制造,推进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中国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中国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宏大、门类最齐全的人才资源大国,拥有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这种人才优势如果得到充分利用,就能够释放人才红利,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先进制造业是集现代科学技术之大成的产业领域,不仅体现为技术、工艺的先进性,也体现为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和供应链等的先进性。先进制造业的核心生产要素就是人才。发展先进制造,就是要推动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打造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相互作用的良好创新生态,建立开放式创新平台,充分发挥中国人才优势,最大程度激发全社会创新动力和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