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3月29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电讯 】 【打 印】 
跑出马拉松经济的稳健节奏
http://www.CRNTT.com   2024-02-19 08:27:40


  中评社北京2月19日电/从群众参与度看,跑步无疑是最受欢迎的运动方式之一,由此带动各地马拉松赛事越来越火热。统计显示,2023年,全国共举办约580场马拉松赛事,参赛总人次550万,范围涉及31个省份的500余个县市。
  
  新年伊始,各地今年的马拉松“赛事日历”已相继出炉,无论是举办规模、赛事场次,还是报名人数,都呈现出持续上升态势。据不完全统计,仅3月份就有40多场马拉松赛事举办。其中,同在3月24日举办的无锡马拉松、武汉马拉松报名人数都超过了26万人,创下新高。很多跑友感慨,“赛事太多,腿不够用了”。
  
  从供需两端看,赛事举办越来越多,跑友热情持续高涨。根据中国田径协会测算,到2025年,国内路跑及相关运动赛事数量有望增加至2500场,大众马拉松参加人次将增加至1000万。一方面是群众体育运动和健康理念的普及,让更多人将跑步作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是大众体育产业蓬勃兴起,从跑步装备、赛事运营、周边产品到与旅游资源融合开发,马拉松赛事已经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链条。
  
  但是,马拉松热的背后,赛事服务的“配速”能否跟得上跑友们的热情?无论是赛事本身的监管保障能力、运营服务水平,还是赛道氛围营造、城市接待能力,都面临着考验。2023年,就有部分城市举办的马拉松赛事出现了车辆挡道、赛后发放物资不及时、终点线拦住冲线选手等问题,影响了办赛的效果。
  
  各地热衷办马拉松赛事主要基于3个考虑:一是捧起大众体育产业的“金杯”,分一块“跑马经济”蛋糕;二是赢得广大跑友的“口碑”,为城市形象加分;三是普及群众体育,带动全民健身。如果赛事服务保障“拉胯”,参与人数越多,越会适得其反,必然影响赛事口碑甚至城市形象。就像一位没有经过科学规范训练的马拉松跑友,缺乏基础跑量积累就盲目上赛道,很可能会因体力不支而中途“跑崩”,甚至受伤。
  
  不是每座城市都适合举办马拉松赛事,就像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跑马拉松一样。口碑优秀的热门赛事,必定是具备了专业化保障、规范化运营和个性化体验的特质。以兰州马拉松为例,这项始于2011年的赛事,短短几年间便跃升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双金标”马拉松,还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前不久,再次荣登世界田联金标赛事行列,成为西北地区唯一“双金标”马拉松赛事。
  
  兰州马拉松为何能“一举两得”?一是赛道特色。国内第一个沿着黄河跑的马拉松赛事,跑完全程可以领略兰州黄河风情线的精华。二是专业运营。首届举办就摘得“中国马拉松最佳赛事”荣誉,此后每一届从赛事准备、运营组织到物资领取,每个细节都体现出“啥叫专业的”。三是对跑友友好。沿途数十万群众加油助威,让“兰马”声名远播。
  
  赛事持续升温,服务也需要不断升级。马拉松是场耐力赛,对办赛城市也一样:考验的不仅是“比赛状态”,更是考验“日常训练”的水平。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陈发明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