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盐城某环保科技公司,是一家国资控股的大型环保企业。公司负责人坦言,确实有不少中小企业来谈挂靠,“很多小企业为了竞标拿到项目,在投标前挂靠在其他有资质的国企下,如果不去挂靠连投标的门槛都达不到”。
“大树底下好乘凉”的诱惑,成为一些皮包公司欺诈投资者的惯用伎俩。
2023年8月,中国证监会公布的一则名为《挂靠“央企”抱大腿 虚构账款骗真金》的案例称,Z集团通过违规挂靠将自身及多家关联公司包装为“国企”“央企”,并以“间接参与国企混改”等名义迷惑投资者,非法募集资金数十亿元。
监管流于“纸面”易滋生国企腐败
浙江一位基层检察官表示,通过办案发现,不少民营企业家难以分辨国企身份的真实性。
比如,华控建投的股权设置相当复杂,多层股权架构设置,使工商登记股权溯源上显示为央企控股的下级企业。这是不少被骗民企没能识破其真面目的原因之一。
近年来,一些央企不时公告一批假冒国企名单,明确其一切行为均与央企无关,提醒社会各界提高警惕。这对打击挂靠乱象起到了一定震慑作用。
但不少受访基层干部和专家表示,打造“阳光央企”,监管主体责任不能流于“纸面”。“很多央企层级架构复杂,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对外投资监管存在漏洞。”一名业内人士坦言,一些投资信息不透明,基层即使遇到“伪央企”也无处可查。
|